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汇聚发展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科技版图和创新格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p><p ><span style=2019年10月12日,浙江省德清县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王正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汇聚发展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科技版图和创新格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深远,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竞技场和孵化器,获奖项目签约率、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然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化和快速发展,虽然大学生创业人数和创业项目数逐年递增,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科毕业生总体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却连续保持“双低”趋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创业的比例仅为2.7%,毕业三年创业存活率仅为44.8%,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总体上不到5%。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冷冷清清的本科毕业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形成了巨大反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窄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导师队伍能力欠缺、实践平台匮乏、合作网络和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高等教育自身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做出的回应,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重塑,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培养什么人方面,我们要从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的高度,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深度,从参与全球竞争、前瞻性地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广度来审视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在怎样培养人方面,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不断探索,形成多元并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分层分类的质量评价标准。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

  当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并未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处于相互割裂的尴尬境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迫在眉睫:一要推进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使之成为专业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二要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的融合。一方面除了建设基础性的“广谱式”创新创业课程外,还要大力推进需求导向、学科交叉的“精准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核心需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和联合课程模块,做到因材施教和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升级改造,使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技术、最新成果和最佳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三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力改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以科技创新作品、创新实验和创业项目等形式申请学分和毕业。四要大力推进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与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共享。

  3、推进“内外兼容”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产业实践经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弱的难题亟须破解。一要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补齐教师实践能力短板;要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教师上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二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通过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和创新创业合作等方式,吸收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精英走进课堂、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导师,同时建立淘汰机制,注重实效。三要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破“五唯”,把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合理纳入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成为“正业”。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协同创业。

  4、推进“多元协同”的外部合作网络建设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校友发展网络。校友网络中有丰富的智力资本、人脉资本和金融资本,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二是企业合作网络。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以兼职师资、市场、资金和技术资源等全方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三是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通过专利信息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众筹、资金募集等建立通道。四是国际合作网络。高校要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中有所作为,通过创新创业国际大师引育、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林成华,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