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100万名大学生、23.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对接农户74.8万户、企业24204家,签订合作协议168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约64亿元。
在吴岩看来,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就业从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二是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产业学校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
成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
吴岩介绍,4年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重要环节,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8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达1.3万个。此外,全国共有9.3万余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为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吴岩表示,教育部还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了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推出了52门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慕课,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制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带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
“这项改革系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有力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吴岩表示,目前,协同育人呈现新格局,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践能力训练更受重视。
如今,部部、部校、校校、校企、校所等各种渠道的协同育人模式更加成熟,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覆盖1000余所高校,惠及140余万学生。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工程、法治、医学、农林、新闻、教师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大力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在学科专业调整上,教育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增设物联网、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专业,以及外语非通用语种、家政学、儿科学等紧缺专业点。
“全面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这些政策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吴岩说,释放活力的同时,要更重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部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2019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万,项目经费达5.9亿元,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打开一扇美丽天窗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吴岩表示,中国“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100万名大学生、23.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对接农户74.8万户、企业24204家,签订合作协议168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约64亿元。3年来,累计170万名大学生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助力精准脱贫扶贫和乡村振兴。
吴岩表示,大赛以赛促创效果显著,根据教育部相关调研,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13%,最高的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