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我国逐渐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扎实推进,个体的成长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教育的育人功能凸显。

  70年来,我国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的重心从规模扩大逐步转向质量提升、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键在于人的发展,既表现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表现为提高不同职业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升等。

  70年来,不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0年来,我国逐渐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扎实推进,个体的成长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教育的育人功能凸显。

  我国一直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育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合理设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同时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以学校作为主阵地,拓展社会和家庭的德育作用,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教育水平较低,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识字和受教育需求,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全力开展。2002年年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1%。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融合的课程理念,着力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体美劳教育全面深入实施,共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美劳课程逐步在中小学开齐开足。音乐课堂通过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体育课堂探索多形式的体育教学,开展校园足球等校园特色体育活动,让学生增强体质,发扬体育精神,健全人格;美术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体验;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

  70年来,不断推进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教育在培养人作为社会成员的同时,塑造着个体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等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人的个人素养,进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这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全民素养不断提升,全民族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社会性,即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具备与表现出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这有助于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沟通和流动。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8年末,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1978年为17.9%。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代表有近14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迁移到城市的农民必须具备基本的读写运算能力、适应并在陌生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以及就业技能等,那些接受了更高层次教育的农村居民最可能先向城市迁移,这与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培养密不可分。

  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与更新,爱国主义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认同、区域安定的纽带,成为推动我国全社会发展的内核所在。教育塑造着个体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已逐步融入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引导大中小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爱国精神、开展爱国教育主题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重走革命路等,丰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用爱国主义精神武装学生头脑。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广泛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各体系、各领域,提升全社会的公民素养。

  人们群众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全面加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更加关注生活与健康、生态环境、科技进展等领域,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线教育、老年大学等终身学习深入人心,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恰当的途径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70年来,不断推进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教育通过知识和技能等的传授和创新,养成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等,提升人的职业素养,这集中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助推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可度大幅度提升。“一五”期间,全国通过技工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近14.7万人;“一五”计划末,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人数达到了67.1万。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1.23万所院校,10万个专业点,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培训上亿人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等的实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不足12万。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当时高考毛入学率不到5%,1999年高校扩招。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我国先后实施高等教育“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计划,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核心功能。

  职业教育增强贫困人口职业知识和技能,赋予贫困人口一技之长,同时增强人口“造血”能力,其成为教育脱贫的重要途径。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等,致力于培养农村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创业能力。2018年,深度贫困县致富带头人有73.06%接受过职业院校培训,“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成为职教扶贫的目标。2014年起,一系列对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如“春潮行动”“星火计划”“阳光工程”等,成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以其蓬勃的力量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