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编者按: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本版特刊出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涉农高校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高等农林教育全面迈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中,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涉农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涉农高校的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角,站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高度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作为涉农高校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回信精神,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辜负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

  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

  高等农林教育首先应牢记办学使命,坚定办学方向。我们需要再思考,新时代,应该坚守什么初心?担当什么使命?我认为,其核心在于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奋力投身“三农”事业促改革,要坚决做到“育人、顶天、立地、报国”,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补齐中国现代化的“短板”而不懈奋斗。

  首先,高等农林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农林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其次,高等农林教育应始终坚持以科研创新为驱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前沿研究,在核心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使大力气,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并最终在促进“三农”发展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后,高等农林教育应始终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归宿,扎根中国大地,把广袤农田当作“教科书”,把广阔农村当作“实验室”,把广大农民当作“同窗人”,投身“三农”事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中,坚守高等农林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要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进程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伟大道路上,涉农高校要有胆识、有魄力、有担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努力培养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扎实理论基础,还有广博国际视野,更有卓越实践能力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何以知农?何谓爱农?这是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为此,在浙江安吉,涉农高校达成共识,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林专业改造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在深植于田野乡村的生动实践中,打通人才培养与“三农”发展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设立研究生培养专项,鼓励学生在参与农业发展中发现问题,在服务乡村建设中思考问题,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解决问题。最后,要深化农林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以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四个自信”,以感恩乡土、感悟乡村、感知乡音、感动乡民的足迹和历练锻造农林学子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

  顶天立地,提升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

  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作为涉农高校,如何打好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攻坚战与持久战,我认为既要有“顶天”的魄力,勇于探索世界上最前沿、最关键、最难突破的农业科学问题;又要有“立地”的情怀,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亿万农民的福祉,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太行山道路”和“李保国精神”“黄淮海盐碱地综合治理大会战”和“曲周精神”……不可胜数的农业科技成果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代,涉农高校的科技创新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新理念、新举措。在创新方向上,要突破传统惯性和研究尺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动植物绿色生产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脱贫攻坚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球农业和国际发展等重大议题和课题上,超前谋划、全面布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创新水平上,要强化上游基础研究,促进中游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下游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立志取得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成果,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源头产出和供给;在创新投入上,要改变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农业农村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不相适应等问题,优先补齐三农科技创新短板;在创新组织上,要完善科技创新促进体系,要强化多学科协同作战机制,要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为国奉献,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高等农林教育在新时代应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做实做强做大社会服务办学职能,广大农林师生要主动担负起助力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美丽乡村的使命。

  一是要深化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导鼓励农林教师下得去、干得好,真正走到农业产业和生产一线中去,要积极树立为国奉献的农林高校社会服务新榜样。二是要打造新型的社会服务阵地,积极推广像“科技小院”这样的样板,探索在农村这一广阔舞台上干事创业的新模式。三是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教授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研究生实习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成在乡土乡村、田间地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场景。四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常态化的服务乡村工作机制。

  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鼓励广大农林师生学农和知农相结合,学术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乡村相结合,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书写奋进答卷,为亿万农民谋幸福。

  协同创新,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

  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条路,不会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速胜战”,而是多方携手并进、联合攻关的“持久战”。

  涉农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形成广泛合力,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和转化。各兄弟院校之间也应当瞄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关键问题,协同创新联合发力。

  面向未来,涉农高校还应当识变、应变、求变,深刻把握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未来乡村发展的新空间。以融入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为发端,以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知识体系、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等维度,创新、重构面向新时代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业大学将与其他涉农兄弟院校齐心、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一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矢志奋斗的使命初心,扎根充满希望的农村田野,坚守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心,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作者:孙其信,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