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人民群众的卓越好医生。
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人民群众的卓越好医生。
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元素。医学院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元素,深入挖掘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资源,丰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注入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想,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注入救死扶伤和服务健康的医学职业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注入医学史上众多医师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注入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等医学元素。同时,要加大思政课程改革力度,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使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基础学习阶段,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学中常用的PBL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运用于思政课堂;在临床学习阶段,可以将床旁教学、 等运用于思政课堂,以适应医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要求,推进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医学院校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堂活起来,推动医学传统优势思政课程同“易班+思政课程”、慕课等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医德元素。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对医学的奉献精神、对病人的关怀精神,医学院校应该遴选一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挖掘其中的医德元素。比如在《人体解剖学》课堂开展“大体良师”致敬教育,在《细胞生物学》课堂引入科学精神教育,在《寄生虫学》课堂引入民族自信教育,在《药理学》和《生物化学》课堂贯穿创新奉献教育,在《机能实验学》课堂开展动物伦理、动物美学教育等,使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课程蕴涵的医德精神升华为学生的内在素质;还可以通过建设《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人文教育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体系,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塑造医学生医者仁心的素养和德能兼修的能力。
在“思政实践”中融入医学元素。医学院校应该培养医学生树立以卓越“好医生”为目标的奉献精神,在医德“思政实践”中融入医学元素,促进医学生提升医德素质养成。借助校园载体要素,在生命科学馆、校史馆、中医药馆等场所进行体验式实践教学,培养医德情感,发挥载体育德功能。借助校园活动载体,开展诸如医学论坛、大画医学、医学摄影、医学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情感认同,发挥活动育德功能。借助校园文化要素,感受医学文化的浸润,潜移默化提升医德修养,升华医德境界,发挥文化育德功能。比如以白求恩、“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一代名医”梁毅文、“当代雷锋”庄仕华、“为培养少数民族医生奉献一生”的何秉贤、“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马旭、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以及全国历届“白求恩式好医生”为原型,创作成为一系列艺术作品,推进“思政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优化医德育人校园软环境。
在“实践思政”中凸显医德元素。医学院校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的规律要求,推动医学生在临床实训环节、专业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践思政”,地方医学院校还可以立足地方医学特色和医德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以临床教师为主导的医德培育模式,嵌入地方医德教育内容,开展医德专题教育和医德案例分析,在临床学习结束后进行医德考核与评价,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医教融合医学人才医德培养方法,形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优势互补的医德培养模式。此外,医学院校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借助校外实践活动,通过“百县千乡送医”“暑期三下乡诊疗活动”和医疗专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医德感性认知,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树立高尚的医德情操,发挥社会育德功能。借助校外志愿活动,通过“扶贫社会实践”“义诊志愿服务”等志愿帮扶多种形式,把思政教育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使学生深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感受和理性升华,实现由医德被动主体向医德主动主体、由医德主动主体向医德自觉主体的转化,在为贫困地区群众送医送药的体验中推动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在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高尚医德。
医学院校担负着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卓越好医生”的历史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的培养路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医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契合,使思政理论与思政实践有机融合,使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有机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