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与之相随的是,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学前三年入园率获得快速增长,学前教育进入一个寻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新阶段。
自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与之相随的是,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学前三年入园率获得快速增长,学前教育进入一个寻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新阶段。而在儿童教育质量研究的五大范畴中,课程质量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界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有四个关键点需要予以关注——
第一,课程教材质量,必须涵盖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经验。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是经验获得与逐渐积累的完整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与教材也需要提供全面发展的核心经验。然而,现实中幼儿园的课程教材在五大领域课程活动时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状态。例如,江浙地区幼儿园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数学领域课时量多、目标重复、难度层次不够;语言领域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引导性。对此,提升课程教材质量需要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研究水平,提升地方教研的课程评价水平,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审议水平。
第二,师幼互动质量,课程实施中是否存在良好的师幼互动过程,决定了能否给予课程教学过程有效的教育支持。目前,教研和培训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理解教育现场的儿童,帮助教师看到儿童发展的差异,帮助教师支持儿童的有效学习,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如何提升师幼互动水平?除了在教师培养、课程教研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获得不同领域的核心经验外,还要从教育教学的现场抓起,依据CLASS量表的理论框架提升教师的提问、反馈、陈述和评价策略。CLASS量表是当前国际上实证验证有效的师幼互动质量观察性评估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师资培训、质量评价和研究。
第三,生成课程质量,为所有的孩子创造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能够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生成发展吗?”“我们能够在使用教材的前提下达到项目方案课程的效果吗?”“我们能够在使用教材的情况下实现园本课程建设吗?”……基于这些思考,教师和儿童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共同体,“教师成为探索型的教师,儿童学做探索型的学习者”是课程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生成课程质量,要允许教师在预成课程基础上发展生成课程,如对“基本课程80%和园本课程20%”的考量,帮助不同水平教师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利用基础课程教材指引生成方向等;同时,要允许课程生成发展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如可以生成课程活动、课程线索和课程主题等。此外,要提升课程生成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水平,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提问与讨论、调查与追溯、记录与统计、分享与展示等多种教育支持策略。
第四,干预课程质量,为特别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发展支持。我国学前教育现场存在着各种发展不利的儿童,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及某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等。其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干预教育是对当今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最大挑战。调查数据分析,我国每10个农村户籍儿童中,有4个是留守儿童,2个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是留守儿童中最弱势的群体,主要集中在村级民办幼儿园中,处于学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中,享有的教育质量堪忧。对此,我们需要提供特别补偿课程,为这些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发展需要的特别干预,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儿童的均衡发展。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