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无实践则空,无理论则浅,只有两者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我们党思想理论武装的光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无实践则空,无理论则浅,只有两者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立好“德”、铸好“魂”。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在人的心里“搞基建”,能否筑牢根基、打好地基,能否立好“德”,铸好“魂”,要看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能否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这就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来阐释实践,用实践案例来证明理论,让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交融互通,变“理论教化”为“观念内化”,变教师“自说自话”为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定好位”“瞄准靶”。思政课教学必须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准施教。思政课教学必须“精确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关注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学生“需求侧”的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思政课“供给侧”的内容输出。只有让理论和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合,才能让思政课有高度、有温度,有底气、接地气。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上“用得上”“见实效”。既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思政课学习中,也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华夏广袤大地上读懂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在时代洪流中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是注重立体化,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学校规划实施了“观听”“乐读”“论辩”“思悟”“践行”“慎独”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立体教学结构,实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小组研学;运用立体教学载体,开设“创新意识与本领” ;开展立体教学研究,将课前调研和课后反馈紧密结合,纵横交织、全链条式的教学设计让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二是注重全员化,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将“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办学特色,着力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了“人文中国、科技中国、美丽中国”三个主题的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了基于“大化工”特色的全生命周期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是注重校本化,让思政课程和学科特色“同轴共转”。学校结合时代特征、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变“化语”为“化育”,打造了彰显北化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四是注重信息化,让思政教学和信息技术“互联互通”。学校把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使手机从“低头工具”变成“抬头利器”,构建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使思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火”起来。

  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深耕理论教学,聚焦实践体验,在持续破解理论和实践相融相和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的瓶颈性问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立成才志、承报国情、担天下任,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袁自煌 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