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改革探索“一档多投”宜循序渐进。2019年,我国考生人数总数是1031万,这么庞大的考生规模,在2600多所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实施“一档多投”,将会面临巨大技术难题。

  随着高考结束,即将进入招生录取阶段。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部分省份在艺术类招生、高职招生等探索“一档多投”,促进双向选择、科学选才,这与西方国家招生录取模式有很大差异。

  高考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改革不能脱离现实情境。多投多录、双向选择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采取的招生录取模式,基于西方的制度与文化基础。统一高考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制度与文化基础。高考改革具有高利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着全国千万考生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实践性很强的命题,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情境、教育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招生录取模式改革既要兼顾考生、学校的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要具有观念、制度、技术等现实可行性。新高考探索平行志愿投档,学校集中录取,既尊重高校与学生的选择性,又具有效率高的特点,适合我国当前的现实基础条件,是在当下具有比较优势的招生模式。

  高考改革是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考制度变迁来看,改革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纸质手工投档到网上电子投档,从梯度志愿投档到平行志愿投档,招生录取的效率与公平性都在提高。梯度志愿投档遵循“志愿优先,择优投档”的原则,相对满足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但志愿填报风险高,高分落榜风险高。平行志愿投档模式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提高了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机会,但又限制了高校招生自主权。2014年起,福建和浙江分别在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和部分“三位一体”招生中实行“一档多投”,给予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权。但这种模式下,考生最终也只能被一所院校或专业录取,占用一个招生计划。

  招生录取改革的关键是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私立高校为主体,著名的常青藤高校多数为私立高校,拥有相对完全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和独立的招生录取程序,SAT等统一考试成绩仅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公办高校为主体,实施分省定额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招生录取按既定计划执行,高考分数为主要参考依据。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首要原则是公平公正,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招生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可能存在的招生腐败以及对弱势群体子女不利。因此,招生录取改革的关键是要落实和保障高校招生自主权,在人才选拔的效率与公平之间获得平衡。

  我国高考改革探索“一档多投”宜循序渐进。2019年,我国考生人数总数是1031万,这么庞大的考生规模,在2600多所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实施“一档多投”,将会面临巨大技术难题。“一档多投”必然会出现一轮投档后拟录取的学生弃选的情况,空出的学位进行第二轮投档时,高分学生可能已被其他学校录取,从而失去获得更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一档多投”也可能对某些高校和专业带来较大冲击,带来生源危机。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是统一的投档录取系统,按照“一档多投”的模式,如何设计招生录取程序、如何应对程序运行带来的技术、监管、公平难题,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因此,“一档多投”试点范围可以逐步扩展,但应循序渐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曾长期跟踪研究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等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进程。)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