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自然也是名师准入的生命线。功利、浮躁,一味催熟的名师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十年磨一剑,方能成就名师。
近日,有机会观摩一位年轻名师的示范课。课件翻完之后,一节课结束了,却没能看到这位名师的板书。一位熟悉内情的老师悄悄告诉我:这位名师的板书实在拿不出手,他成为名师的秘诀是会写论文。
通过确定区域内名师培养目标、搭建有利于名师生成的平台以及制定名师成长保障与激励机制等,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发展生态,大力打造名师,初衷是好的,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的政绩取向导致名师打造功利化,一些地方出现了名师“催熟”热。上述那位仅仅会写论文就成为名师,怕是与名师“催熟”有关。
地方“催熟”,名师培养大跃进,教师就想尽一切办法“早熟”。于是,名师生成怪招频出:为了速成名师,一些教师不好好做教育教学这篇大文章,却热衷于炮制没有实践基础的“小文章”,写出名师来;一些教师是应试教育的高手,中考或高考成绩突出,虽然教学科研方面鲜有建树,却也能被照顾,考出名师来;一些学科实在不容易打造出名师来,有关部门不惜降低条件,“瘸子里头挑将军”,也要凑出名师来;一些教师特别会赛课,一赛成名,一赛遮百丑,赛出名师来。还有一些人,手握着名师生成的重要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自己优先成为名师。
“催熟”“速成”必然导致“早熟”“夹生”,其副作用明显。这些“催熟”的名师仅为“有名字的教师”,并不能成为名师,自然不能成为区域内的教育旗帜,其专业示范效应有限。此外,名师光环使得他们圈粉无数,引得一些年轻教师也做起了早熟梦,不好好上课,不下功夫读书研究,却打起了吃浮食、走捷径的小算盘。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自然也是名师准入的生命线。功利、浮躁,一味催熟的名师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十年磨一剑,方能成就名师。教师成长需要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不深入火热本真的教育生活,没经过积累沉淀、反复打磨、经年窖藏,是断然成不了名师的。因此,还是给名师“催熟热”降降温,让名师打造工程回归理性为好。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