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湾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建成与湾区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世界领先水平的湾区高等教育,这对于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具有领先水平的湾区高等教育既是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放眼当前湾区高等教育,虽然香港有5所高校进入过世界前100名,广东高等教育发展近年突飞猛进,澳门高等教育正在崛起,但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模式创新,达到1+1+1>3的效果。

  创新办学体制,湾区大学要定位于世界标杆

  目前,广东省正在申办一所湾区大学。这所湾区大学应该定位于成为世界标杆,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流大学。湾区大学要扎根粤港澳,办出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是引领型大学。

  因此,这所大学的办学不能遵循常规,必须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有必要采用总校——分校(如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或联合学校(如英国伦敦大学系统)的体制。总校行使一定的管理权限,统筹各分校发展,但赋予各分校相对独立办学权利,充分落实分校办学自主权。分校办学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国外知名高校、港澳知名高校与内地合作办学,也可以是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如腾讯、华为等)、科研院所(如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分校可以定位于研究型、应用型,办学地点在珠三角,不限于一个城市,各地方政府对分校加大投入,支撑分校办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办学模式,中外合作高校要超越母体学校

  广东是中外合作办高校最多的地区。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港澳高校正在寻求与广东方面的合作,新办一批中外合作高校,其中不乏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

  不管是已有中外合作办高校还是新办高校,都须创新办学模式。一,重新厘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外合作高校的办学目标。不能将中外合作高校定位于解决现有港澳高校办学空间不足、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参与内地产业和科研的桥头堡等,而是定位于世界一流水平高校,其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应该超越港澳母体高校。根据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可以定位于综合性大学或小而精的理工科大学。二,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在办学资金、土地划拨、办学环境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三,中外合作高校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国际化师资、学术制度、内部治理等优势,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四,扩大中外合作高校的开放程度。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引进高水平大学,发挥对广东高校办学的辐射影响力。同时,要融入本地发展,助力本土学校改革学术评价、质量保障、学校治理等。

  通过办学模式的改革,港澳高校发挥其学术研究、教师评价、科研考核、质量管理等方面优势,地方政府发挥资金、产业和市场等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超越港澳母体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创新合作机制,分类建设各类型高校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高校180余所,从未来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需要建设若干所一流研究型大学、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大学和世界领先水平的高职院校。那就应该设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落实配套政策。

  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协调委员会。委员会可以下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分委员会,以学校为主体,负责促进高校开展合作,包括协调高校合作办法、确定合作项目、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等。三地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列席委员会会议,协调解决合作问题。

  创新高校科技合作机制。紧扣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若干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充分促进港澳高校成果转化。建立三地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高端研发平台、科研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大合作培养研究生力度,扩大合作培养规模,提升培养层次。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和课程的共建共享,以课程促进教学改革和师生 交流。拟定课程互认基本办法,鼓励特定高校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在珠三角建立三地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为港澳学生来广东创业就业提供便利。

  加大引入港澳教育服务力度。香港的教育服务专业化水平高、国际化特色鲜明,一般都与国际接轨,引进港澳的教育服务对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有裨益。这些服务包括高校的专业认证和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学术评审、教育咨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这些先进的学术制度和学术支持恰恰是广东高校最缺乏的,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广东发挥地缘优势,引进港澳专业化教育服务,将大大提升广东高校治理水平和能力。

  (作者:郑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