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城市优质学校资源的扩大与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教师的合理配置与流动、“一校多区制”的探索、薄弱学校的标准化改造、农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等,这些创新性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践,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提供了经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这就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着眼于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一工程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下一步,需要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创新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努力,义务教育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解决“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基本办学条件问题,以实现“一无两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目标,表现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到2000年以来以“撤点并校”“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为抓手的着眼于城乡、地区、学校间实现“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再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达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这种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波浪式推进”进程,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办法或相关地方法规,不仅加大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而且把薄弱学校的改造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还通过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强化学生就近入学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人力资源公平。

  诸如,城市优质学校资源的扩大与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教师的合理配置与流动、“一校多区制”的探索、薄弱学校的标准化改造、农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等,这些创新性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践,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提供了经验。

  面向2035,在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如何通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指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巨大的挑战,成为考核政府作为的重要维度。

  不断强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治理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指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大考验,这就需要加强和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是检验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确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政府责任,需要加强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转变政府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多元参与、社会支持”的治理格局。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运作逻辑是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形成,要突出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要强调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话,要注重发挥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

  建立健全以“社会资源性支持”和“社会环境性支持”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支持系统,强化“政府引导、学校自主建设与社会参与”相统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联动机制,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治理能力。

  分类分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

  学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任务,需要分类分层实施,坚持从时代要求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校”。

  学校建设的实践逻辑需要有“现代化”的建设意识,既不能为盲目追求标准化建设而忽视实际的需求,又要办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学校,要预计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情况。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既要重视条件性标准的建设,又要充分考虑学校功能性标准的建设。不仅在“形式达标”和“实质达标”上要双管齐下,在“标准之内”“标准之外”要综合治理,在“标准之上、标准之下、标准之间”要规范办学,而且要关照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注重教育质量、教育效果。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学校的硬性条件,包括校舍面积、班级规模、教师工资收入等,而且要重视学校的软性条件,包括学校领导与管理机制建设、教师专业素养与关键能力建设、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建设。

  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凸显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又要重视学校的创新发展、多元化发展,还需要依照政府、企业或行业协会的特定标准,包括学校办学标准、学校管理标准、校长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编号:AHA160006)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