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实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养即教育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实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育这样的教师队伍,必须超越既有的培训理念、成长路径,用新思维、新策略、新路径发展教师。就此而论,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有三大走向。

  走向一:研习师道

  当前,自上而下、行业内外非常关注师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师德教育。这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既有的师德教育需要改进、升级,二是基层必须探索、创生师德教育的新策略、新路径。

  现阶段师德教育以专家讲座、树师德典型为主要方式,虽然下了很大功夫,效果却不太显著。我认为,师德教育创新、升级的要义在于从“开讲座、树典型”的外塑型师德教育走向“明师道、行师道”的内生型师德教育。好教师必须觉悟、践行师道,而师道的核心在于守“中”。这里的“中”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中庸”,而是与大“道”相通的。

  如果能够引领教师深入研究师道,让教师明白为人师的根本之道,那么师德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走向二:精神成长

  许多教师有成长的愿望,却难有突破?这是因为方式不对。教师的成长是学科专业素养、儿童认知素养和生命觉悟素养的有机融合。现阶段教师成长的偏颇在于注重学科专业素养,而忽略了儿童认知素养和生命觉悟素养。所以,教师发展方式亟待升级。其基本模型可以定位于“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以生命觉悟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这正是打破教师成长困局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精神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专业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其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所以,缺乏内在人格修炼的教师往往做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经常沦为情绪的奴隶,给学生带去许多伤害。

  为提升教师的生命觉悟素养,促进教师精神成长,我们研发了教师生命成长系列体验式培训课程,用“体验式培训+导师讲座+助教引领+小组研讨+创编展示+任务驱动”的方式,唤醒、引领教师从自我生命的假主人走向自我生命的真主人,从遇事外求走向诸事内求,有效提升教师的成长意识,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我生命层级是一切外在成果的根源。

  精神成长的教师才能发现、欣赏、活出自己,激活内在动力;看清困扰自己的模式,走出职业倦怠;提升精神海拔,看清学生的灵魂深处。引领教师精神成长才能让校长摆脱难以激发教师工作内动力的苦恼,从最根本处提升教师团队的幸福指数,拥有一支幸福、担当、卓越的教师团队。

  走向三:认知儿童

  教师多在用自认为好的方式对儿童好。这正是许多教育行为缺乏教育性的原因所在,也正是许多教师“好心办坏事”的根源所在。

  教师都是爱孩子的,但教师付出的爱不等于儿童需要的爱。如果教师给予儿童的爱不是儿童所需要的,这样的师爱就是无价值的。所以,教师应该经常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爱孩子吗?我真的爱孩子吗?我的爱孩子收到了吗?

  教师的爱没有被儿童接收到,核心在于教师对儿童缺乏应有的认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儿童是教师最大的课程”的课改主张。

  在这方面,相关专家早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见解。“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认为,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所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与成尚荣主张的儿童立场相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研究学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新基本功。研究学生需要渗透、转化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目前的核心问题是,教师成长方式和内容主要指向学科专业素养,对儿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对儿童的研究,教师就难以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真教育就难以发生。

  就教育实践而言,在认知儿童方面,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已经先行先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西工区,所有教师都会做两件事:一是研读认知儿童方面的书籍,将理念内化;二是写儿童观察案例,用学到的理念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秘密。这样的探索不仅让教师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教育品质,而且让教师收获了成长,体验到了职业的成功与幸福。

  所以,研究、认知儿童应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新基本功,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发力点。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