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针对学区房热所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背后逻辑是全力压缩在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问题上的人为可操作空间,使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不断提升透明度和公平度,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

  针对学区房热所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背后逻辑是全力压缩在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问题上的人为可操作空间,使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市2019年小学入学适龄儿童信息采集工作启动,相关审核继续趋严,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均不得作为入学条件。通过购置二手房或新房等方式择校的难度系数持续增大。北京多个区的入学条件强调“实际居住”,有些区“实际居住”要求甚至重于户籍。

  海淀区政策明确,2019年1月1日后,在区内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如果用于申请入学,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同时要求房户合一,即“具有海淀区户籍的同时,也必须在海淀区实际居住”。通州区教委表示,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小学入学坚持“以住房为主,兼顾户口”的原则。学校招生范围内户口与住房地址不一致的新生,以住房地址为主入学。上述入学条件对于单个寄希望于通过购买学区房实现择校意愿的家长来说,或许算不上好消息;但对于北京适龄儿童的家长们这一群体而言,却是切切实实的好消息。因为北京各区的入学条件愈加规范、对家庭的住房认定愈加清晰,意味着入学政策变得愈加严谨、科学,更大限度地抑制了投机者操作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强调“实际居住”,“六年一学位”逐渐成为包括东城、朝阳、海淀等在内的多数城区的重要措施,即对适龄儿童入学登记地址、就读学校实施记录,原则上六年内一套住房地址只提供一个入学学位。此举对于学区房热的抑制效果已经在过去几年中不断被印证,并被越来越多的区所采用。在“六年一学位”政策实施前,在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片区,区域内的学区房容易出现高频流转的情况,即一个家庭在购得一套学区房、孩子顺利实现入学目标后,就会在符合上市交易条件后,迅速把房子转卖给下一个家庭,下一个家庭再如法炮制。如此一来,价格层层加码,学区房不仅成为某些家庭让孩子入学的敲门砖,还被当作一种投资理财的火爆产品。为了孩子能进入理想学校,一些家长无奈成为“接盘侠”,苦不堪言,那些无力购买高价学区房的家长的焦虑情绪也自不待言。“六年一学位”政策实施后,有效抑制了学区房的流转频率,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当然,仅强调“实际居住”和实行“六年一学位”还不够,多校划片政策的实施与之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效果。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多校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在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推行。多校划片意味着一套房子对应多所学校,房子与学校之间不再具有唯一的关联性。即便家长高价购得学区房,也未必能够进入心怡的某所学校。如此一来,自然大大削弱了学区房的价值。据媒体报道,多校划片政策之下,近期东城、海淀一些热点地域的学区房价格较2018年明显下滑,家长在选购学区房时更加理性,更加看重房屋本身的居住价值。

  不难看出,针对学区房热所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背后逻辑是全力压缩在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问题上的人为可操作空间,使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不断提升透明度和公平度,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事实上,治理学区房热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之一,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3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压缩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规模,至2020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通知》还要求,“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都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这些要求在今年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入学政策中,已经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如果说重拳治理学区房热、取消特长生招生、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等政策是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的治标之策,那么治本之道还在于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并通过新建优质校等举措,释放更多优质学位,为适龄少年儿童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破解家长择校冲动、缓解其教育焦虑的必由之路。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