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把它落实到教材里、落实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而群文阅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把它落实到教材里、落实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而群文阅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为什么要重视群文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群文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生活的常态,而且群文阅读契合了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期待。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阅读项下规定,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它特别强调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培养阅读习惯。课标也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材料。教材中单篇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而群文阅读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阅读素材。

  更为重要的是,群文阅读契合了统编教材“1+X”的阅读理念。新编的初中群文阅读读本源自统编教材的“1+X”阅读理念,同时又有很多创新之处,特别是在阅读板块的设计里注入了很多新理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从单篇到多篇到整本书“三位一体”的阅读框架。这个框架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1+X”阅读方式。有了“1+X”的阅读方式,在统编教材的引领下,学生就可以经由一篇课文导向更多同主题、同题材、同体裁、同作者、同风格的相关文本阅读。统编教材的“1”强调单篇,强调核心篇目、基本篇目、经典篇目,“X”则强调以这篇文本为核心向外围扩展,不管它和群文阅读的“1+X”是否相同,但在一组组文章和多篇文章阅读的意义上,两者是相合的。

  如何理解群文阅读“1+X”理念

  要想更好地理解群文阅读“1+X”理念,必须先对统编教材有个清晰认识。在教材体系里,教读课文是最核心、最主体的,然后是课内的自读课文,由课内的自读课文向课外的文章拓展,由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这里的整本书不仅仅是每一册教材包含的两次整本书阅读推荐,还有很多单篇文章后面由单篇指向整本书的阅读建构。

  统编教材在设计时,在每一个单元的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后面,都保证至少有一篇课文实现了向外的拓展;每个单元至少保证有一篇教读课文通过练习或是通过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后面给出的要求,能实现由一篇向多篇的扩展。比如在《猫》这篇课文的后面,推荐了一组课文: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

  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把以前拿下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又放上了,并安排了同题材的阅读,让学生对白求恩这个人物,对他的事迹、对我们党和国家对他的评价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在这一课的最后一题安排了同题材的阅读文章,如朱德写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写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写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这都属于“1+X”的阅读范畴。

  相比从单篇到单篇、单篇到多篇,更重要的是从单篇导向整本书的阅读。这里的整本书是指“整本书专题”以外的,比如七年级上册有《朝花夕拾》,七年级下册有《骆驼祥子》。还有些课文后面也会有这篇课文牵引出的阅读,比如学完《再塑生命的人》,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外继续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从课堂的《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引到海伦·凯勒的整本书,同时给学生提出阅读的指向,像这样的内容设计在统编教材里是比较多的。

  “1+X”阅读总体上跟群文阅读的指向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如此重视群文阅读,正是因为它契合了统编教材关于阅读的教学理念。“1+X”里“1”是议题,每一个议题除了生发于、生根于教材之外,还要照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1+X”群文阅读读本是教材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其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注重时代性和趣味性,尽量和学生生活相贴近。

  群文阅读不是国家课程,但它同样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做有理想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人。从语文素养本身来说,读本也必将起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建基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

  (作者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人教社中语室主任。本文根据其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