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民对劳动的理解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事实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互相渗透。

  “快去写作业,这些不用你干。”10岁的李佳佳吃完晚饭顺手收拾桌上的碗筷,妈妈一边夺下她手中的碗筷一边催促,她走进洗手间看了看泡在水中的小袜子,带着“手指上五彩缤纷的洗衣液泡沫是如何形成”的疑问和好奇,怕妈妈唠叨,只好遗憾地走回自己的房间拿起书本。

  《论语》中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视为读书人远离社会实践成为“书呆子”的标志,也成为后人要“懂得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警语。如今,中国家庭的每个小孩几乎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成长经历,在家长的心中“你只要负责把成绩搞好,其他别的事都不用你干。”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在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使孩子的脑细胞不能得到充分调动,从而错失“智力成长”的大好时机。

  千百年来,人民对劳动的理解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事实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互相渗透。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没有纯粹的脑力劳动,很多时候它们是相互促进共生的关系。我国的劳动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劳动教育也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延续了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缺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很多孩子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谈起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脑科学专家顾建文并不乐观,“在一项针对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顾建文认为,劳动教育在学校被软化、在家庭被淡化、在社会被弱化,“由于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因缺少劳动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严重,以至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尚不具备自我生活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工作能力,这和‘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要求越来越远,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每个人要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都必须通过劳动这个途径。”谈到劳动教育的好处时,顾建文说,劳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有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心理健康,在劳动中增强青少年的审美意识、激发创造力,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协调运动、强健筋骨、化解内心的孤独感,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体会劳动的欢乐、成功和喜悦。顾建文说,青少年参加体力劳动,能养成勤于动手、勇于实践、乐于探究、超越单一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判断力、创造力得到提升,“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