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确定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写进大纲。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让劳动教育课程有名无实,被其他课程所挤占。

  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终身学习,是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对于推动劳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得好不好,尚未进入学生中高考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中,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有的青少年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暴富;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有的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就业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有的形成了鄙视体力劳动者、随意浪费的错误观念……上述种种表现,归根结底,就是“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在亲历亲为的劳动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总结,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为此建议:

  构建与德智体美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体系。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校要确定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写进大纲。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让劳动教育课程有名无实,被其他课程所挤占。学校不能因为考试等挤占劳动课时间,要求每名学生修满全部学时,否则需要补修。学校还可以利用教外教育资源,探索开设“劳模大讲堂”和“大国工匠进校园”,探索建立聘请劳模学员担任大学生德育导师或兼职辅导员制度。

  学校应根据学生成长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具体要求。如小学生应注重基本生活技能、劳动意识与习惯的养成;中学生应注重劳动技能、价值观与精神的培养。通过开设清扫课、种植课、养殖课、维修课等劳动课程,让学生们从小接受劳动光荣教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应注重职业能力规划、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等。通过工学结合、毕业实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劳动体验等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各类、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在非劳动教育课程中也蕴含着劳动的因素以及劳动的需要。因而,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要积极推动非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体味到劳动的意蕴。

  探索将劳动教育纳入中高考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

  (此文根据作者2019年两会的大会提案编发)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