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认识,去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境界,即新时代新的教育与新劳动、新创造进行新的结合。
劳动的青春最美好 视觉中国 供图
新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认识,去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境界,即新时代新的教育与新劳动、新创造进行新的结合。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这些基本观点,正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境界升华
提及劳动教育,人们可能马上就想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确,这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不管时空如何变换,时代如何发展,劳动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根基作用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始终在那里起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这一原理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创新基点,合乎理论逻辑与现实需要。
在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对“生产劳动”概念的理解,明显局限于以工农业生产为背景的、基于体力付出的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表述,既有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洞察,也有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马克思曾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学说中,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教劳结合”具有统一性,其根本旨趣意在社会发展。
众所周知,劳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今天,以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科技因素,为生产劳动注入了崭新的内涵,而且,劳动的形式也早已超出了基于体力消耗的物质生产劳动范畴。比如,我们该怎样理解篮球明星姚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呢?为此,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生产劳动,还要看到数字形式等各种非物质生产劳动。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还要看到义务、责任、自立意义上的非生产劳动等,并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更为关键的是,新时代教育的功能属性早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我国新时代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功能、新属性。新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认识,去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境界,即新时代新的教育与新劳动、新创造进行新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最新思想,其中蕴含的关于劳动、劳动价值、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发展等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代表了新时代有关劳动理论的新境界,蕴含着劳动教育的思想升华。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出于经济意义上的利益获取,不是出于狭隘的思想改造,也不是出于技术技能的训练,甚至也不仅仅是出于教育上的理论联系实际等的考虑。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发现生命才华、品尝劳动幸福、懂得奉献付出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一句话,是劳动价值观教育、是育人成人教育。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那么,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哪些呢?
劳动教育具有育人导向价值。这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一些青少年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好逸恶劳,甚至不会劳动,却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甚至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扭曲了劳动价值观和人生幸福观,也扭曲了审美观。实施劳动教育,就是要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使学生懂得不仅实现国家富强根本要靠劳动,而且,人生幸福也要靠劳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劳动教育具有德育创新价值。劳动教育与德育具有天然的有机联系,甚至一度被视为德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这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也为新时代德育突破传统模式描绘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追求。
劳动教育具有课程创新价值。劳动教育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实现其目的。因此,必须在学段纵向和学校横向两个维度上,同时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学校层面,一方面,必然涉及学校课程结构,涉及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与各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相近课程、与相关学生活动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形态不同于通常学科,其实施方式也必然不同于常规学科。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素质价值。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的教育。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教育,还可以实现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积累科技运用体验、激励创造精神、整合并活化物化知识、热爱和尊重劳动、敬畏科学等教育价值。
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思维
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等场合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
进行劳动教育就必须真正经历劳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由此,各学段、各学校必须构建包括自我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内的实际劳动课程。劳动课程未必要按固定周课表进行,从组织管理视角来考虑,可以由家长、社区、学校灵活安排,但在监督制度上须严密设计。同时,必须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到所有学科中,形成全课程渗透或实施劳动教育的局面。此外,还要进一步论证、规划学校课程结构及其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进一步突出和加强劳动教育,由此形成一个由实际劳动课、主要相近课程(如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等,以培养劳动能力)和相关课程(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培养劳动态度和劳动知识)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围绕课程建设,还必须尽力整合和建设工场、农场、公共场所、社会服务机构、劳动实践基地和学校场馆、实验室等物质资源,并以创新视野和机制建设劳育师资。
当前,与劳动教育相近、相关的课程概念有“劳动教育”“劳动技术”“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等,这些概念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同时并行,有时令人迷惑。依笔者之见,劳动技术也好,劳动与技术也罢,总免不了以劳代技、或以技掩劳,于技术教育、于劳动教育均不利。出于实践考虑,课程概念规范是当前进行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还必须说明,任何单一的课程,哪怕是独立设置的“劳动课”,也难以完全实现劳动教育目的。以高中为例,通用技术课程虽然是与劳动教育最相近的课程,但从课程性质上,它终归主要是培养劳动能力的课程。劳动能力虽然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课程属性而言,通用技术课程属于综合性智育范畴,与以劳动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劳动教育课程相比,毕竟各有侧重。由此,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当然可以而且应当包括通用技术课程等,但还不能说有了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进行了劳动教育。因为,作为价值判断的劳动教育与作为事实判断的课程之间,并不是机械对应的。这再次证明了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