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学习、理解和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与丰富内涵。
一、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薪火传承的现代化,教育强国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性持续增长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180年,中国人民矢志逃离愚昧与贫困,实现自强复兴,追梦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党全面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率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制定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核心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举国体制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国家和地方教育现代化乃至经济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与影响有一个逐步传导、聚集和扩大的过程。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正在研究制定、陆续出台本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规划,全国627个地级城市2797个县(市、区)也将明确本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也要对标文件,部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03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节点。未来十几年,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中国将进入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国教育特色将更加鲜明,中国教育体系将因此而更加现代化,教育和培训能力更强,教育水平和质量更高,教育发展总体水平逐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赶超。届时,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高普及化阶段,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可以持续开发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根据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研究,2018年中国在52个进入统计的国家中排名第13位,接近人力资源强国水平。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0位。2035年,中国将成为人力资源最丰富、开发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十大战略任务的许多部分都涉及高质量教育和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及时代需要的人才。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任务,也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更高目标。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需要全民族、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提升受教育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为此,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渠道更加通畅、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还需要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从教育现代化缘起和动力两方面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可以分为先发内源型、先发外源型、后发内源型和后发外源型4种模式,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内源式现代化。这种内在动力来源于中华文化,来源于制度优势,来源于全民参与,更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17)》显示,全球的小学、初中、高中普及率依次为83%、69%、45%,在128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青年可以完成中学学业,有60个国家不到二分之一的青年人完成了中学学业。2018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8%,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优秀,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教育现代化将开辟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现代化的范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希望,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历史性贡献。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到2035年,在一个拥有13.9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人类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并基于中国社会特点和优势进行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将对世界教育作出重要贡献,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高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