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唯”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起于数量、成于刚性、错在单一。应该看到,分数、学历、论文等可量化指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表面公平、操作简单,否则也不会累积成顽瘴痼疾式的难题。

  编者按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内容。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行为和心态,因此教育部提出2019年“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破解“五唯”难题,是教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能否健康前行、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

  “五唯”是典型的阶段性问题

  “五唯”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起于数量、成于刚性、错在单一。应该看到,分数、学历、论文等可量化指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表面公平、操作简单,否则也不会累积成顽瘴痼疾式的难题。“五唯”很长一段时期对发展教育有功,对促进教育公平有利,只是慢慢地在教育发展起来之后开始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因此,“五唯”在精英教育时期不仅构不成社会问题,而且让人信服,但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走向普及的过程中和质量水平普遍提高之后,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是典型的阶段性问题。

  近年来,破解“五唯”成为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主基调,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高校教师评价依据,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等。

  检索2010年-2018年《教育部公报》,共搜索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含教育评价的相关政策208项,约占同期发布政策的1/5,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在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方向已明,大家在思想认识上是清晰的,下一步需要的是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形成突破,相关措施还要能够经得起社会公平的检验。

  破“五唯”就是要实现从“一”到“多”的立

  “五唯”错在“唯”字上,错在偏激、过分。破“五唯”改革其实就是以量化指标为基础,找非量化点突破,以此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评价体系。即数量指标是基础,“不唯”是扩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这里面,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是评价的制度性基础。评学生看成长,有助于全面发展和特长发挥;评教师一看促进学生成长,二看个人专业发展;评学校看履职教育方针和社会职能情况。

  比较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的一些好的做法也发现,“本质、多元”是其共同趋势,内涵是什么就评什么,“多”的地方不再刚性。学生日常学业评价关注成长因素,重在改进教学和学习成果,呵护个性发展;升学评价兼顾综合素质,如中考成绩多以等级制呈现且不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高校招生考核制度越来越体现出综合、多元的特点,几乎所有著名的高校都不仅仅根据统一的入学考试分数招生,录取过程不怕花费时间。教师评价结合学校使命和核心职能,如不同高校均考核教学、科研、服务业绩但侧重有所不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定性部分不刚性不赋值而是尽情展现特长、经历等事实性和过程性内容,因为一刚性大家就又“唯”回去应试了,会违背初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

  让学生科学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本分,成长过程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标准有规律可循,任何评价都不能偏离这一本分。“基本(可转化为分数)+特长+健康”是对学生科学成长的概括要求,因此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知识学习、思维开发和实践参与相结合,反对填鸭式的题海练习,倡导人人出彩、人人健康、人人成才。为此,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有了科学育人再讲其他。

  学生成长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由低竞争性逐步走向高竞争性的过程。需遵从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制订和完善青少年成长标准、学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学校标准。初等教育参与集体重视合作,中等教育尊重个性有所竞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高等教育提供多条通道实现多样化发展。学业考核要有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就近入学,中考重在全面检验义务教育成果,高考实施分类入学制度。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问题,在大众化时期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即将进入普及化,需要加快解决步伐,结构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是关键。高考是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指挥棒,但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解决的方向是放开两头、稳住中间,即: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依据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业成绩入学,以少量尖子大学为试点探索“参照但不唯高考成绩”的研究型大学的新生录取办法,大量的本科院校仍严格执行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这样,既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校的不同特点,又顾及了百姓对公平的切实感受。高等教育一律实行严出政策,当然,有宽进严出,也有严进严出。

  教育评价要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局,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现代化强国建设。问题、矛盾需要解决,但加强对科学、规律的宣传也同样重要。要引导百姓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孩子们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身体发育、心理状况是不同的,要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拔苗助长其实是在伤害自己的孩子,要让科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指明方向、宣传规律、组织试点,引领社会共同探索。近期工作重点是紧紧抓住正确导向的东西即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各环节选择突破点,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组织专家加强开展对规律的宣传;中长期来看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加强信息技术、 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重视制度建设、分类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教师评价要匹配岗位职责

  在进一步落实教师社会地位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本着成长性评价的目的,逐步形成参与式的教师评价氛围,增强职能部门与教师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改进。

  教师评价一定要与岗位职责相关联,评价内容第一是师德师风,第二是育人工作,第三是专业发展情况。在什么岗位用什么岗位的标准来要求,上述三点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对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教师,评价的引导方向应有所区别。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侧重在促进学生科学健康成长上,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侧重于工学合作育人上,高等学校教师综合衡量“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履职情况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有所侧重。

  师德要求需从道德规范转向行为规范。道德不好测度,师德师风评价容易陷入平均主义局面,流于形式;或教师被动接受,不关心甚至有抵触情绪。我们知道,道德一定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道德规范可转化为行为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应依据相应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具体要求,制订完善本校的教师行为规范内容,形成有操作性的教师行为规范细则,使师德师风成为贯穿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硬约束。

  (作者:马陆亭,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