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乡村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各方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在促进教学点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上做足功课,为教学点生存发展铺好路。

  履职专职督学的责任使然,我对乡村教学点有较多的观察与思考。

  要想乡村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各方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在促进教学点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上做足功课,为教学点生存发展铺好路。

  首先,提高各界对农村教学点的关注度。关注度决定温度,能影响各界人士的行动,这决定着乡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要真正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重视乡村教学点的发展;市长、县(区)长、局长要把关注的目光从城市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小学转移并聚焦到乡村教学点。

  其次,优化教学点的资源配置。要增强打“持久战”的意识,克服是撤是留这一纠结带来的发展阻力,优化教学点的资源配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点虽然是“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教育的全部,资源配置一样都不能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把包括教学用房、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师资等在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到位,用好“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的义务教育学校保障经费。同时,教师编制向乡村教学点倾斜,引进招聘新任教师优先考虑乡村教学点的师资需求。

  再次,恢复中心校平行管理村小、教学点的管理模式。教学点应具备完整乡村小学的属性和特征。中心校的平行管理,可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点的关注和支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也能减少管理层级,用足用好政府拨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同时,以发展取向代替维持取向,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赢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最后,构建积极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在提高教师生活待遇的同时,着力构建教学点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研修等活动要更多惠及教学点教师。中心校要根据教学点教师少、班级少、学生少的特点,建立中心校下、教学点上3-5所相邻学校(教学点)组成的小区域教师成长发展群组,满足教学点教师的成长发展需求。

  期待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

  (作者系蒲公英特约评论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