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地方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秉承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与担当,理应坚守“特色办大学”的源头活水,理应构建“育人一盘棋”的必然要求,理应顺应“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性选择。
高校思政课本应与地方历史文化等资源地缘相近、发展相依、人脉相亲。如何探索地方教学资源融入的优化路径与可行性方案,使思政课“活”起来、“特”起来、“灵动”起来,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理应聚焦和亟须破解的实践难题。
充实“地方版”思政课
地方教学资源有历史传统教学资源和新时代改革发展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二者相得益彰,具有“鲜活性”“现实性”“多样性”“示范性”等特征。前者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后者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改革创新、发展成就、现代化强国建设生动实践的鲜活资源。
用好用活地方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秉承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与担当,理应坚守“特色办大学”的源头活水,理应构建“育人一盘棋”的必然要求,理应顺应“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唯有根植中国大地,汲取地方资源鲜活的养分,理论才有魂、有根、有源;唯有走出封闭的课堂,呼吸地方气息,与伟大时代的改革者、建设者同声合唱主旋律,教育才有特色、有灵动、有地气。
近年来,高校在开发利用地方教学资源的改革探索中形成多元实践模式或经验。如上海高校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模式”,充分挖掘上海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教学资源、高校所在的行业资源、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一校一特色,实现“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全覆盖,被称为“高校第一课”。延安大学、嘉兴学院、临沂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实施的“红色资源第二课堂现场教学模式”,开展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现场教学。
上述探索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地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目前依然存在许多尚需破解的难题,主要有学校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理念认识不清,课堂教学对地方资源的引入不到位,实践教学对地方资源的运用不充分,大学文化对地方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吸收融入不够等。
回归思政课价值本位
开发利用好地方教学资源,应牢固树立四个理念。一要以新时代为现实参照,回答“新时代”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二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三要以实践育人为重大使命,回归思政课“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和“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展于实践”的价值本位,结合“地情”和“校情”,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子。四要以实效性为检验标准。一切地方教学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都应以实效性和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回答“效果怎么样”的考题。在地方教学资源内容的遴选上应坚持主体性原则,选择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升华,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地方资源案例设计讨论、教学过程互动、教学结果反馈评估,提升教学实效性。
打造“地方”思政课程体系
开发利用好地方教学资源,应着力优化路径破解难题。一要优化校内改革。如:浙江理工大学依托校内相关优势学科,凝练“红船精神”研究的特色学科方向,组织团队对“红船精神”内容与精髓进行整理、挖掘与整合,开发教学案例,修订课程教学要点和教学改革方案,将“红船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开展专题式、嵌入式、融合式课堂教学。组织校地专家联合编写有地方特色、有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红船精神”相关补充讲义或教材。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打破教研室壁垒,实施“大课程组负责制”,邀请地方领导干部、校领导、社科名家专家进课堂,适度打造“地方系列”思政选修课体系,开发录制 和网课,创建网上地方资源教学库。
二要优化校地合作。如:延安大学就地就近优选并挂牌建设若干校外现场教学基地,校地双方应紧密合作开发现场教学的大纲、实施方案、规程和优质示范课,尤其是对接好思政课需要哪些“教育点”和地方资源能够提供哪些“实践点”这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以保证现场教学质量。在社会实践学分制改革实施中,开辟思政课实践活动基地,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和“社情民情”社会实践活动。
三要优化校际共建共享。校际共建共享“地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好平台、开发好模块、打造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媒体素材、题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以及网络课程等。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