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教育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正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现代人的一个典型特征。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同时又必须面向全球。既要本土化,正视我们的现实;又要全球化,“并跑”甚至领跑。


  教育现代化是指由教育形态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其最本质的内容是现代性的增长与实现。

  教育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性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在第一阶段,我们的科技已经很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征服了自然,但与此同时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之人的自由和主体性无限膨胀,出现了物化和异化现象,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别人利益,产生诸多问题。到了第二阶段,我们的理性、自由、主体性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尺度,即人道主义,就是要让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发展,要“厚德载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也明确讲到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人道主义,要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让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我们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但一些地方看不到理性的设计,看不到利益相关者声音的表达与倾听,看不到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严,如果这些方面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即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公平的、多样的、终身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当然,教育中必然会涉及一些可监测、可测量的指标,但这些可测量的指标并不能代表现代化的全部。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还要处理好现代化与本土化、全球化的关系。首先,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美国化,现代化之路是多元的。特别是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我们要重视本土化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促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是要服务于社会现代化、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最后是要服务于人的现代化的。

  毋庸置疑,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到我国国情。我们国家有什么特点?首先要培养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人,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追求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彻底完成,这与发达国家不太一样,发达国家是一个阶段完成了才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可能需要两个阶段同时兼顾,需要两步并做一步走。由此,中国作为现代化后来者的本土问题,是中国现代化最本质的特点。我们知道,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意味着工业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所以我们要适应这种变迁,但是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人存在“传统人”的特征,比如遵从权威、轻视民主法治、看重等级、保守自顾、理性不足、创新力不够。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的:“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

  如此看来,我们要从农业社会的人变成适应工业文明的人,要具有科学理性的精神,而不是相信封建迷信;要有民主法治的精神,而不只是信奉等级;要追求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当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包括教育全球化,所以我们不能自我封闭,一定要有开放的视野面向全球。

  现在我们的教育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正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现代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大家普遍认识到,不能再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存储器,不能只是适应工业社会的要求,而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的高阶认知。高阶认知不是简单地靠记忆力,不是简单地刷题,而是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另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公民责任和社会参与,还有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养成。如果我们把核心素养进一步聚焦,“创新与合作”是必然的关键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发展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合作发展国家也同样发展不起来。创新与合作,可谓是核心素养中的“两大超级素养”。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创新能力体现聪明的脑,合作能力体现温暖的心。”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同时又必须面向全球。既要本土化,正视我们的现实;又要全球化,“并跑”甚至领跑。

  (作者系北京开放大学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一带一路’教育对话”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