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区域多个省份在2018年加大了化解大班额的工作力度,但“基本”消除大班额的工作任务依然较重。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的有关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占0.5%。相比2017年,大班额减少了28%,超大班额减少了78.1%,为近10年来最大降幅,如期实现“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的教育政策工作目标,正积极努力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的教育工作目标。

  中西部区域多个省份在2018年加大了化解大班额的工作力度,但“基本”消除大班额的工作任务依然较重。中部和西部地区大班额比例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3.67、3.51个百分点,但仍占9.42%、7.16%,与5%的教育政策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大班额问题的出现,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随迁学龄人口增加所致,同时,部分为“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叠加影响。但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融合水平较低,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相关工作的协同水平较低。因此,中西部省份化解大班额的政策举措,需要基于具体的省情、学情,借鉴山东、浙江等省份的有益经验,综合施策,从根源上防范大班额的形成与反弹。

  实现“基本消除大班额”政策目标,需要继续加大对大班额问题严重的贫困县的支持力度。自2012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8年底仅剩166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全国832个贫困县中预计有433个县,也即近一半的贫困县将宣布摘帽,但仍有近400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区域多为深度贫困地区,聚集了大部分的深度贫困学龄人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两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该方案重申了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省级统筹机制,细化了消除高中阶段大班额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大班额消除成果,防范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的反弹,为实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基本消除大班额”依然要靠内涵发展,这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阶段的“特色均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瞄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要求“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消除大班额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现代化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由于人口流动形成的大班额,本质上也源于不同学校、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在“就近入学”、专项督查等刚性政策约束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现象基本得以消除,余下的部分由城镇化引起的刚性教育需求,需要通过教育自身的扩容来解决。化解教育质量差距形成的大班额,需要用好兼顾刚性和弹性的教育政策工具。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频现,甚至引发社会热议,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持续遇冷,不只是中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于学生、家长、社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上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其中,普通高中的大班额又主要集聚在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也即重点大学升学率高的明星中学,这主要根源于以升学为取向的教育质量差距。若要彻底消除高中阶段的大班额,就需要切实推动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高中育人模式,在名额分配等“指令性”政策工具之外,灵活运用好“双师”、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招生录取等弹性政策工具,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真正走向优质、特色均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