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和农工党中央都关注了0—3岁婴幼儿托育问题。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指出,随着二孩潮的到来,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
全国两会在即,各民主党派中央纷纷公布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党派提案。截至2月28日,八大民主党派共公布了涉及教育的提案30余件,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其中学前教育、乡村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各民主党派关注的重点。
“幼有所育”成最大热点
记者梳理发现,致公党中央、农工党中央、民盟中央、民进中央等共提交了5件涉及学前教育的提案,占比六分之一,内容涉及婴幼儿托育、幼儿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等多个方面。
致公党中央和农工党中央都关注了0—3岁婴幼儿托育问题。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指出,随着二孩潮的到来,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问题已经成为解除育龄女性后顾之忧,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他们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制定3岁以下托育相关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统筹城乡推进公立和私立托育机构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广泛参与3岁以下托育工作;强化对婴幼儿托育机构的规范管理等。
针对人民群众对“入好园”的需求,民盟中央拟提交“关于‘全面二孩’实施后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建议重塑幼教格局、加强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加快幼教队伍建设。针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量不足、薪酬较低、素质偏低等问题,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扩大学前教师队伍培养规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构建学前师资分类培训长效机制等。
乡村教育、教育扶贫受关注
乡村教育是乡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振兴乡村教育。
在九三学社中央拟提交的“关于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着农村学校“空壳化”,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等新老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高度重视农村校“空壳化”现象,留住人;以教师素质提升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发挥好乡村学校社会治理功能的提案”则认为,乡村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承担着文化传承、村民教化和乡村治理的功能,建议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促进乡村学校积极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塑造乡村教育特色;发挥乡村教育在传播知识、交流文化、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
在教育扶贫方面,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教育扶贫政策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少量特困生处于政策“天窗”;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家庭教育负担较重;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效果未达预期;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落实仍然较难。对此,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扩大资助范围,在“农村寄宿生”基础上覆盖“城乡特困生”;二是制定“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量化标准”,根据贫困程度实行高低不等的补助标准;三是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资助制度;四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中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
民建中央在“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提案”中建议完善职教体系,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
聚焦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
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政策规定很完善,落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校师生普遍反映“获得感”不够高。
对此,民进中央在“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提案”中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厘清政府、高校、社会关系,主要在“放”的方面解决“放”哪些、怎么“放”、“放”给谁等主要问题;二是制定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监管办法和措施,避免出现权力真空现象,实施以分类管理、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为特征的弹性管理;三是完善供给机制,提供更优质的“服”。
围绕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两张皮”难题,民盟中央在“关于设立博士招生专项计划,促进创新型企业与一流高校合作的提案”中建议,设立创新型企业与一流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专项计划,明确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范围与要求,探索建立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模式,鼓励联合开设交叉新兴学科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此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治理校园欺凌、规范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是各民主党派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