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通过一个人的劳动状况,可以看出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清洁楼梯,有的学生会先用湿拖把清除污垢,再用干拖把打扫一遍。而有的学生则在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把明显脏的地方拖一下。

/></p><p ><span style=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镇兰坨小学学生在学校学农实践基地大棚内了解农作物栽培知识。新华社发

/></p><p >  <span style=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黄合少镇第一中心校的学生在打扫教室卫生。刘文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劳动,是增强学生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径。但现实中,劳动常常被淡化、弱化。缺失劳动的教育,学生停留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只会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该如何推行?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1.“纸面上”的成长走入困境

  “这次你准备做道什么菜?”家长王华问自己的孩子。每逢假期,学校都会布置类似的家务劳动作业。

  “不知道。”孩子的回答有些漠然,这让王华感到失望。今年寒假,孩子将补课、游玩写在了日程计划上,而家务劳动可有可无。

  其实,通过一个人的劳动状况,可以看出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清洁楼梯,有的学生会先用湿拖把清除污垢,再用干拖把打扫一遍。而有的学生则在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把明显脏的地方拖一下。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每一块地砖都清洁一遍,他满不在乎地说,差不多就可以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发现不少学生做事情的态度和拖地如出一辙,“认真拖地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际关系好,后来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另一个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处事马虎,参加高考时因疏忽漏填答题卡,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优秀品质是需要培养的,劳动就是很好的路径。“亲历农耕劳作、观察自然生态,这是一种劳动教育,更是一种生存教育。”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说。

  但现实中,劳动常常被淡化、弱化。王华说:“平时,孩子很少帮着扫地、收拾桌子。”于是,在要上交的假期家务劳动一栏里,她会一次次地填上:希望孩子增加劳动的兴趣,积极参与。

  早在2015年8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2020年之前,中小学要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但由于受到课时及现实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劳动课被文化课代替,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保障。更让人诧异的是,在一些地方,劳动竟成为某种惩罚学生的手段。

  此外,家庭劳动教育也普遍缺失。孩子们在家经常躲避劳动:不叠被子,不洗衣服。只有要交劳动作业时,他们才偶尔体验一下洗菜做饭。“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离自然、离劳动却越来越远。他们可以把《种子的力量》背得滚瓜烂熟,却想象不出一棵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的模样。”家长宋小宁有些怅然。

  “现如今,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了。”凌宗伟表示,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严重挑战,千人一面的机械化教育,会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2.有劳动记忆的童年,可以很酷

  8岁的河北小男孩杜韶青,经历过最酷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家菜地里跳拉丁舞,茄子、西红柿、豆角成了他最忠实的观众。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在菜地里劳作、娱乐。

  “现在,劳动一再被提及是因为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聂焱是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师。他坦言:“当下的学校对劳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他清楚地记得一则日本的教育故事:六年级学生的毕业劳动,就是在小河里洗刷自己用的课桌椅,洗干净后给学弟学妹们再利用。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传承,是深刻的劳动教育。

  劳动的快乐不同于一般。宋小宁回忆起小时候,房子后面有一块菜地,种了一些小苗,起初没啥区别,小苗顶着几片小叶子,慢慢长出了新枝,有了花蕾,结出果实,到后来已经想不起当初的模样了。花开的香气、蜜蜂的声音包围着她,那份快乐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那时候的宋小宁,就已经知道哪种植物可以熏蚊子,哪种植物可以用来做大酱……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讲述他考察体验芬兰教育的感受:芬兰非常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基础。一学期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木工车间要设计并完成一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这就培养了孩子的创造精神。“我们访问了一所教育学院,那里设有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们以为里面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木工、金工、缝纫、刺绣等手工车间。他们要求师范生必须拥有这些劳动手艺,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在动脑动手中实现自我发现

  人类在劳动中生产、延续,劳动创造了现代社会,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本身。“教育需要从劳动开始,需要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认知社会,进而认知人类自身。”吴颖惠表示。

  如今,一些地方和学校尝试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自2015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开展了“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学农”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学农教育将劳动生产、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从选课组班、生活管理,到课程学习、成果汇报,所有环节都让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管理。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程征告诉记者,该校课程中心针对基地课程教育与生物学科紧密结合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对应生物学科教材,提炼出了学农教育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将课程中可落实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划分。此外,心理、物理、语文等学科的老师也以学农教育为主题开发了相应的课程。

  劳动教育已不是单纯、简单的农田劳作。程征说:“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

  “自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就是一种劳动体验和享受。”凌宗伟表示,理解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的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坐标。更重要的是,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上,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产生了积极链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正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方向发展。

  我们如何才能不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凌宗伟设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为师生创造氛围,安心享受这个世界赐予我们的一切——蓝天白云,丛林飞鸟,艺术娱乐。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劳动。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