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课改将会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未来课改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更注重智能化和个性化。

  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课改将会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未来课改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更注重智能化和个性化。

  课改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进行课改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为了分数而学的状态,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让课改的方向更加明晰。高中阶段2017年课标的制定和实施,更加明晰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详细阐释了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也会引导初中、小学的教学强调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小初高的衔接。结合这一趋势,未来课改将更加“重义”而不是“重招”。如果说一些课改还仅仅着眼于教学模式的构建,未来的课改则更加注重理念、模式、方法等促成核心素养的落地。未来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将会产生变化,按照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基于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流程而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考验教师对目标的解读能力、对活动的设计能力和对学情的把握能力。教师会越来越成为制约课改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时代更加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社会素养,未来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引领以及在价值引领下的操作方式,更注重以发展学生为本,将进一步改变为考而教的“短视”“功利”的恶性循环。

  课改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任何课改都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更不能逆时代而进行。当前,在课改中有这样一种声音:借预防近视为名,反对信息化。实际上,预防近视和信息化建设之间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同发展学生眼力的协同关系。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的课改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与教育技术的运用密不可分。智能化和信息化绝不是洪水猛兽,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善于利用。未来课改需要平衡好“科技味”和“学科味”的关系,不能让“科技味”掩盖“学科味”、割裂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降低教师的思想力。同时,一些好的资源、好的技术手段要充分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未来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学习模式,应该是一种线上线下交互、教师基于技术支撑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同样,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也会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加便捷的支撑。

  课改将更加强调个性化。未来课改更加强调价值引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未来的课改更加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强调教师的风格化和个性化。换句话说,课改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提升学生的素养,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除了具有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灵活的活动与问题设计能力,还要有把握学生思维起点和思维梯度的能力,要有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开发的转变。课堂教学改到深处,必然是课程的改革,未来的课改需要有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群体。未来的课改强调个性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实现学生可选择性的学习。未来的课改必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要给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学习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课改必然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利用。

  总之,未来的课改要求教育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对教师理念的引领,更加注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加注重发展好教师。这样才能确保课改的持续推进。

  (齐刚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教研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