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综合高中定位和任务,中央和地方设立引导性资金,支持综合高中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师资源配置、质量提升项目、考核评先评优方面制定引导性政策,引导普通高中逐步转型,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包括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高考改革。《 》指出,高中教育在数量扩张(到2020年达到毛入学率95%)的同时,普通高中要适应学生的潜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多样化发展”,并“探讨综合高中的培养模式”,为高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加快发展综合高中对处理好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打破普通高中规模过大,突破“千校一面”,缓解恶性竞争等问题;对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服务供给,为高中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有效促进高中普及具有巨大的政策价值。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到达87.5%,22个省级行政区达到普及水平。2017年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3%。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分为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两个轨道,二者泾渭分明,主要采用中招考试分数进行分流。按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这一规定,高中阶段实行“高中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2017年12月,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报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1949亿元,占6.2%;普通高中教育3209亿元,占10.2%;两者合计占16.4%。调查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的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三个方面。第一,按照分数分流普职两类高中,不适应工作岗位对人的综合素养需求。第二,学生身份固化,学籍分属不同教育科室管理,对学生附加了身份标签,界线分明,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流动,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多元化的需求。第三,普职分流使得普通高中完全陷于追求“升学率”“高考状元”轨道、职业中学完全陷于职业技术轨道,限制了学生发展和人生选择的通道和路径。为了精准、有效、有用地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建议大力发展综合高中。

  以综合高中为主,合理布局不同类型高中

  新建、改建的高中,建议以综合高中为主。适度、有步骤地压缩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提倡企业参与兴办职业高中,适当保留一些特长高中。参考国内外不同类型高中设置的比例,例如美国综合高中占比90%以上,英国85%以上,我国台湾地区30%左右,考虑我国现实状况和社会需求,建议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特长高中的比例大体为3∶4∶2∶1。

  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与教材

  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以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综合高中的国家课程与教材。按照“人人出彩”“多元发展”“宽厚基础知识”“尊重个性潜质”的原则,编制综合高中的课程与教材。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志趣为导向,通过学生对课程和教学活动的选择,逐步分流,发挥高中教育的分流作用。可以参考部分地区探索的有益经验,在普通高中推行“2+1”模式,即2年普通教育(高一、高二)、1年职业教育(高三),为高中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路径。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综合高中发展

  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建立合作的机构或者稳定的机制,协同职业中学、技术学校的管理政策,统一升学、就业、证书等政策,打破院校之间的分隔。教育部门内部,整合有关的管理职能,将综合高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特色高中的学生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统一学籍管理制度。

  制定专门性政策,引导综合高中的快速发展

  明确综合高中定位和任务,中央和地方设立引导性资金,支持综合高中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师资源配置、质量提升项目、考核评先评优方面制定引导性政策,引导普通高中逐步转型,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不强行设置“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对于学额不足、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的区县,不再单设独立的中职体系,集中力量办好综合高中,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置专业,保证教育质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