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的投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教育硬件条件;一个是加强教育服务内容的建设,提升教育的软实力。

/></strong></p><p ><strong>  编者按</strong></p><p style=  随着 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人担心,教育的生态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会不会被取代?教师职业会不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强大,价值引导、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价值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向未来,教师应该如何“武装”自己,我们又该给教师什么样的保障和支撑。

  教育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在校生2.7亿人,专任教师1626.89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对城镇单位的就业统计,从不同行业的对比来看,1.8亿城镇就业人口中有1729.2万人从事教育行业,也就是说,教育行业吸纳了接近10%的城镇就业人口。在19个行业类别中,教育从业人员的数量仅次于建筑业、制造业,教育行业成为城镇就业的第三大行业。

  1.未来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

  教育资源的投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教育硬件条件;一个是加强教育服务内容的建设,提升教育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这明确地指出了未来教育投入的一个重点方向。

  教师是教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需要依靠大量教育从业者特别是专职教师能力的提升。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从很多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从事更多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教师能够通过大数据记录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对学生情感、智力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教师能够通过更先进的科技连接校园与社会,把生活与学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能够通过科技的载体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等。

  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技术密集的社会,教师也是一样,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技术密集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劳动力工作机会的替代,更有对从业者素质提升的要求。人才的高度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高度,技术改变了知识的存储和传递的载体,但是无法替代知识创新的内驱动力;技术改变了陪伴的方式和时间,但是无法替代价值引导和情感发展。

  因此,教育未来需要的不是更少的教师,而是更多掌握了现代教学技术、教学理念、谙熟学习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教师。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教育也面临这种升级,即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升级。

  2.在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方面,教师的作用完全不可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从教育的使命反思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更加清晰地定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价值引导、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如果说在传递知识、锻炼能力方面,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方面,教师的作用则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成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离不开教师的付出,需要教师从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化育人心的教育家。教育评价的导向正在不断优化,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健康成才,而不是追求分数和文凭。筛选固然存在,但是考试的意义更在于诊断和改进。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等概念的操作化要求教师从对教育结果的关注转向对教育过程的关注,从对单一指标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而这些对教师自身的德行、责任感、教育观念等都产生了新的要求,需要有胜任力的教师队伍支撑。

  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待遇反映了教育的投入水平,可以预测其教育发展的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的统计,城镇公办学校或教育机构的从业者的平均工资在19个行业中排名第8,仅处于中等水平;民办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平均工资,在19个行业中排名第14,而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三分之一的学校都是民办学校。虽然教师工资只是教师待遇的一方面,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何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教育行业何谈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和跨越。

  3.未来的教育不再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而更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

  当前教育的业态正在发生多个方向的变化,教育行业内部也在重新洗牌,其人力资源正在传统学校、新型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科技公司等更多样化的组织中流动,这对传统学校师资的胜任力、稳定性、可获得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民办学校由于用人机制灵活,更加市场化,所以民办学校中反映的一些现象可能具有典型性,未来也可能影响更大范围的公立学校。教育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学校教育服务供给的繁盛,借助学校的平台效应,教育科技企业将服务、课程补丁式地输入中小学。这些教育服务提供者背后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其提供的课程和服务往往更具有前沿性,是众多普通中小学的教师没有精力和能力研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学校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实施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因此,教师岗位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具有教研能力的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开始创业,专注于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从教学者变成了服务商。一些大型的课外培训机构的“中央厨房”教研模式本质上也符合这一思想,让教研更专业和精致,让教学更标准和精确。同样由于教育行业内部分工更加精细,组织更多样化,越来越多优异的人会向更高收益更高附加值的岗位流动。无论是名师还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收入较高的培训机构和部分新型学校成为吸纳创业和就业的重要主体,所以传统学校存在着优质人力资本存量和潜在人力资本增量流失的风险。

  教师是教育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投入因素,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变量。从学生的价值形成到品德养成,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塑造都需要教师的示范、陪伴和指引。所以,如果说教育升级的1.0版本是办学硬件的升级,那么教育升级的2.0版本就应该是教师素质的升级,未来的教育不再仅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而应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未来更需要具有研究精神的名师,还是具有标准化执行力的教书匠?在不同学段、类型、特点的教育组织中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教育从来都是在一定质量基础上体现个性化。只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被教育行业所吸纳,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作者:范皑皑,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编审;梁月欣,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