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对教师“软实力”的培养更要“以师为本”。其核心就是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而非传统的被评价、被考核、被评估状态。

  师德即教师的专业道德(伦理)和精神,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共同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硬实力,那教师的专业道德则可称为教师的“软实力”。近几年,学界在对师德的研究中不断强调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主体性、师德的专业特殊性以及基于需求的实践化培养等要求,从教研工作角度而言,明晰上述问题对进一步以教研力量推进教师“软实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强调教师主体地位,树立科学师德建设观念

  当下的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对教师“软实力”的培养更要“以师为本”。其核心就是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而非传统的被评价、被考核、被评估状态。而积极参与的前提是重视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统一性,这是确保教师主体地位的基本诉求。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剧烈变迁时期,教师是社会中的普通成员,教师的道德形成及外显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发展的影响。我们对师德的考量不宜将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的理想境界作为面向每一位教师的普适性要求。杜时忠教授曾指出,教师道德应该承认教师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应当允许教师正当地追求自身利益。只有如此,教师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发生。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尽义务、讲奉献,也是可以有正常权利诉求的社会人,也应保障其相应权益。

  明晰师德建设的目标分层要求

  师德与公共道德规范不同,与医生、律师等其他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教师承担着以道德的教育培育有道德的人的重要使命,这既对教师外显的教育行为有道德要求,又对教师本身的内在德行有一定要求,即言传与身教要相对统一。但与此同时,教师又是鲜活的具有极大差异性的个体,每位教师的道德发展也不尽相同,简单的“一刀切”显然不合适。正如兰达尔·柯伦所说,道德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便是道德学习者的归属需要与胜任需要须得到满足,其自主需要也应得到最充分的满足。教研系统在组织教师培训时,经常会以教师成长程度为划分标准分层次进行培训,如新教师(新教研员)培训、中坚教师培训、名师名校长培训等。在师德建设中,也可以基于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与要求,这样才切合教师当下专业与道德发展的根本需求。

  应该说,专业的教师道德学习是在专业的教育生活中养成的,没有对具体的、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与反思等,教师很难开启符合专业要求的道德学习。如对于职初阶段的新教师首要任务是适应岗位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对其师德要求应更侧重于有没有把“书”教好,有没有认真地研读教材,有没有领会学科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德育要求,能不能达到“知其然”的层面。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或名师们,师德要求可能就要既有专业的道德学习,又有学科德育落实的“知其所以然”、乃至能“尽其所以然”的要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师德教育应当有不同的建设重点,需要不同的策略。

  重视实践中的师德养成

  在师德建设上强调德育,一是因为任何的道德教育都应该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联系、获得并得到发展。作为道德主体的教师也应在实践和反思中,唤醒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这样师德建设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二是因为传统的说教式的师德培训寄希望于通过理论灌输、舆论宣传等方式就可以完成对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的培育,事实却证明这种做法的实效不甚理想。在有关师德的调研中,教师们也反映,相对于说教式的或者禁令条款宣讲式的师德培训,他们更希望有具体一些的、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师德培训。

  针对这样的情况,搞清楚师德到底要求什么非常重要。学界对于师德应是高标准严要求还应是底线要求有着不同声音,其实这两个要求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具体来看,师德要求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底线要求,即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达到的要求,知道从事教育行业什么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如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可随意调换课等。这一层面应该是面向每一位教师的硬性要求,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第二个层次是爱的要求,即教师在完成应尽义务的基础上,对教师这一行业很投入、很喜欢,并能够把对职业的热情外显为对学生的关爱,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层面应该是对一部分教师的弹性要求,强调教师的职业认同。第三个层面是高位要求,即理想信念层面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更能够当成终身事业去奋斗。这一层面应是师德的最高层次要求,是对少数优秀教师的正面肯定,强调教师的信仰、奉献与精神追求。只有明确这样的师德要求,在师德培育、师德评估等工作中才不会出现教师反感的说教式工作,才有助于引导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理解,获得自身道德学习及实践的递进发展,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

  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应以更为理性、发展、真实的观念推进改革工作。基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传统的“一刀切”的师德要求已不再适合时代发展,应尽早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推进师德教育,切实提升教师“软实力”,真正做到切合师之需、优化师之德。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