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儿童未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小学教育如何在创新中发展?日前,在中国教育学会在广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共同探讨小学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创新。
校长要把好学校的“方向盘”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儿童未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基础教育如何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责任重大。”日前,在中国教育学会在广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的话道出了小学校长大会的初心与使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所以,当下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学校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本单元,校长及其领导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方向。”在吴颖民看来,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是促进学校发展变革的核心因素。而小学校长如何成为学校的灵魂人物,从而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守护学生的多彩童年,是一门艺术,也考验着校长们的智慧。
“校长是学校的旗帜、灵魂、舵手,办好每所学校,校长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吴颖民告诉小学校长们,要始终保持正确的立场,要有足够的定力排除各种干扰,深刻推进课程、评价、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勤奋好学,不断迎接新挑战,超越自己。
校长心中一定要有课程
“今天,是什么在影响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改变?”在课程改革与创新分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高峡的一个反问引起大家深思。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作者、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曾提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而在基于核心素养3.0版本的课程面前,校长如何引领学校进行教与学的改革?
“校长心中一定要有课程,因为课程是育人的平台。”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表示,改革中一定要关注到课程的背后的课堂,以及实现课程落地的人———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校长张胜辉也指出课程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课程重在育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教育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所谓‘教与学’的变革,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要落实在课程中。构建精彩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前行的目标。”张胜辉说。
“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人的技能、社会适应性和职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人对自身实现人生价值和对幸福生活的需求,也对教育终极价值提出了新挑战。”高峡从小学课程发展和建设大的社会视角告诉与会者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来讨论课程的价值观。她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调试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最应关注的三个方面是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养成良好习惯,并培养优秀的品格。
高峡认为,小学课程的形态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她告诫校长们,在课程建设上要坚定目标,一以贯之,不能乱折腾;要先规划,再实验,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另外,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教研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道”和“术”的问题,让老师们树立大的课程观,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扎实落地。
教育改革,要创新也需坚守
“现在的小学生,再过10年甚至20年将走进社会,这期间社会将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将发生巨大变化,校长们要总结经验、探讨育人模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中国教育作出贡献。”在吴颖民看来,教育,要为未来人才奠基,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小学教育充满挑战。
“今后的改革将不仅是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系统的反思和整体优化,要有更加融合的课程观,从方法改进到整体变革。教育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少一些华而不实的夸大,多一些静待花开的坚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李烈说。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也提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顶层设计,要通过“顶层设计+基层推动”的方法,真正推动教育的提升和发展。“无论我们怎样谈教学改革,无论我们如何谈教师素养的提升,都不应该忘记一点,那就是我们出发的目的。”在陈锁明看来,我们的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如果在教育中忽视了孩子,忽视了他们的感受,最后一定会出问题。但是,现在的教育恰恰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人在攀比,培养孩子的出发点也变成了维护家长的面子,这样做必然伤害孩子的本真。
“要加强对基础教育一些重点问题的系统谋划和系统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当前,中小学应围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深化改革,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他希望中小学校长要强化“五育并举”的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培养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