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而言,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分数体现的仅仅是学生发展某个时间段的“横截面”,劳动教育给予学生的是终身成长和健康发展。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向是立德树人,用立德树人统领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推进劳动教育需转变观念

  研究新时期劳动教育供给需要突破传统思路,在立德树人的统领下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应学生消费需求的新型供给格局。劳动教育供给的新理念体现在:

  对于家庭而言,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分数体现的仅仅是学生发展某个时间段的“横截面”,劳动教育给予学生的是终身成长和健康发展。仅仅用分数激励学生,短时间内或许有效果,但是长此以往伤害的是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对未来生活准备的判断。心中只有分数而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和期望的。

  对于学校而言,氛围比标准更重要。标准磨掉的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兴趣、爱好、探究、质疑以及保持这些品质的耐性。劳动教育打破了传统知识教育维持的静态平衡,形成一种新的育人氛围,让“德”和“才”的关系在一个更加符合期望的准则上进行传递和凝聚。

  对于政府而言,动能比硬件更重要。聚焦推动劳动教育积极健康发展的新动能,用新动能带动硬件、软件、资金等全生产要素的“活跃”,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机构,都能成为为新动能直接提供能量的来源。

  对于社会而言,开放比数量更重要。劳动教育中所需要的大量优质资源与服务存在于社会中,这些资源与服务数量大,但都隐含在每个机构、组织、企业内部,有的甚至就和某个具体的人、某门具体的工艺相关联。有序开放这些优质资源与服务,让具有相应需求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些资源与服务,认识更多相同兴趣爱好的伙伴,既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难题,又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增长了知识和见识。

  互联网促进劳动教育供给转型

  当前劳动教育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供给体系内部的离散分工分化了劳动教育的正面效果。所以,构建新型协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随着大数据、 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协同供给体系的构建要在立德树人的统领下协同各方资源与服务,满足学生动态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更高层次、更优水平的劳动教育供给。

  由于劳动教育综合多个领域,融合多门学科,涉及不同要素,构建新型协同供给体系要从各方利益诉求出发,找出“最大公约数”,瞄准靶向,集中攻克,主要体现为“七个转变”:从供给策略上讲,从以学科为主转变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育人为主;从供给内容上讲,从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转变为以育为主;从供给方式上讲,从单一主体为主转变为全社会协同供给为主;从供给节奏上讲,从相对固定为主转变为灵活及时为主;从供给管理上讲,从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为主;从供给地域上讲,从属地供给为主转变为属地和跨区域相结合;从供给空间上讲,从现实空间为主转变为现实和虚拟空间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的协同供给体系中,在劳动工具、劳动形式、劳动环境、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应该逐渐接纳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对于劳动工具而言,传统的劳动工具(如铁锹等)与现代化的劳动工具(如农业无人机)是并存的;对于劳动形式而言,传统的劳动形式(如人工浇水)与新技术支持的劳动形式(如智能滴灌等)是并存的;对于劳动环境而言,传统的学工学农基地(如车间等)与虚实结合的劳动环境(如模拟仿真汽修等)是并存的;对于劳动时间而言,传统的遵循严格劳动作息时间与碎片化的劳动时间是并存的;对于劳动强度而言,传统的劳动强度(如重体力劳动等)与技术支持下的劳动强度(如人机协同加工模具等)是并存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经验,在整个劳动教育供给体系中,指导学生完成劳动的教师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所掌握的劳动内容是有差异的,教师会学生不会,或者学生会教师不会,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当教师不熟悉某种劳动教育的技能时,就需要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对于一些特殊技能,就需要考虑穿越“教师”的界限,聘请熟悉特殊技能的社会人员作为教师队伍的成员,为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帮助他们形成更为丰富完整的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迁移和内化。在一些家庭教育较为薄弱的地方,可以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成实际行动,主动影响家长。这种供给方式可以称之为“反向供给”。比如在一些地方开展的“小手拉大手”活动,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劳动教育习惯,回到家里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家长,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全家定期打扫卫生、保持干净环境的生活习惯。

  分阶段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重点

  劳动教育的新型协同供给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具备无缝式、贯通型、个性化等特征,这是目前劳动教育供给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劳动教育供给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实践落实的层面看,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是劳动教育落实的主要阵地,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任务。明确劳动教育的实践重点,形成相对一致的劳动教育认同,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及和其他系统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前教育阶段,“玩中劳”是重点,借助游戏、活动、阅读、运动等认识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养中劳”是重点,借助养成教育、校内外活动等体验劳动教育;对于中学教育而言,“习中劳”是重点,借助学科内容、实践活动等习得劳动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技中劳”是重点,借助基本的技术掌握、生活实际问题解决等形成劳动教育成果;在大学教育阶段,“学中劳”是重点,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储备未来工作生活的基本技能;在成人教育阶段以及成人的工作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创中劳”实现劳动的价值。

  劳动教育评价集中反映的是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以及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不是依赖于制定考核评分的办法,而应立足于参与劳动教育的人本身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评价劳动教育的两大重要考量。通过劳动教育,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对劳动意义认知加深了,对劳动精神的理解拓展了,在和不同的组织互动交流中主动地提高素养,增强实际获得;通过劳动教育,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了,对未来的准备更充分了。这样,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行业、每个组织都会对劳动及其成果保持应有的尊重和珍惜。

  (作者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