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各部门要重点清理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据媒体报道,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各部门要重点清理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于“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的强调犹在耳畔,如今五部门就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可谓高度重视并反应迅速。根据《通知》要求,几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门都被覆盖,这意味着此次联手清理行动的决心非常大。而且,对每个部门都列出了具体的任务清单,也意味着此次联手清理行动是动真格的。比如,教育部要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为何要针对“四唯”问题开刀?除了积极回应总书记讲话的要求和国务院随后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昭示着我国科研管理的转型已迫在眉睫。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研数量增长的速度很快,论文数量近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西方国家相对松散的科研管理模式相比,我国建立起一种兼具计划性的规划战略和市场性的激励措施双重优势的科研管理模式。但这种科研管理模式也存在弊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乱象即在此期间慢慢形成。因为在这种锦标赛制特征比较明显的科研管理模式下,中国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的量化科研评价制度,基本都是从论文、课题、学历和奖项的数量和级别进行人才评价。而很多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或在科技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因为学历、职称、头衔等“硬件”不达标,或成果不符合“指标”要求,而无法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甚至还产生了弄虚作假、恶性竞争等不少畸形的后果,这种科研管理模式尽管在过去为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开始显示出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一面。

  新时代要求我国科研发展要更加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型。如果还是对这种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产生路径依赖,我国科研很难产生整体上的、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尽管如今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世界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但世界级的学术创新依然匮乏,大师级的人才依然稀缺,“钱学森之问”依然尚未真正破题。从不久前发生的一些事件中便可看出,中国目前在很多科技领域仍然缺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生产的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和产业深度结合,更多只是为了机构的科研排名和学者积累“点数”而生产论文。这个事件也引起我国科研界的集体反思,我国科研发展和科研管理的转型迫在眉睫。

  因此,此次五部门的《通知》确实有“自我革命”的意味,我国的科研管理转型也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希望此次的清理“四唯”行动,能拉开我国科研管理转型的序幕。其实,科研管理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于,指挥棒的改变能引发一系列反应:科研评价有望实现从数量先行向质量先行的转型,科研发展有望实现从“论文为王”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型,人才培养有望实现从考试能力向创新能力的转型……当然,也要防止清理行动走向极端,清理“四唯”并不是意味着以后科研评价就不需要看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而是不以此为唯一指标和进行死板规定。转型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原有的“一刀切”规定,赋予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可根据各个行业标准和单位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和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期待中国科研再次迎来一次重整旗鼓再出发的转型良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