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立20多年来,已经有32万余人攻读,2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立20多年来,已经有32万余人攻读,2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一个在教师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今后,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要以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四有”好老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一个在教师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改革开放初期教师队伍合格率较低,亟须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立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受到了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师队伍合格率较低。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49—1981)统计,1981年,全国有小学教师558.01万人,初中教师234.95万人,高中教师49.45万人。当时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学历结构等数据见图一、图二。
从图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的比率很高、总体学历偏低,教育水平不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恢复和重建师范院校,加强教育学科建设。1980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彭飞教授编写,教育学则由我牵头编写。为此,我们编写组三人访问了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杭州、上海等地的中等师范学校,与中师教师、中小学教师座谈,听取他们对教材和教学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在武汉调研时,住在湖北省委招待所,同屋住着一位劳动人事部门的干部。我们在闲谈中说,改革开放之前,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经济收入“体脑倒挂”。我说:“小学教师地位更低,收入更少。”那位干部却说:“小学教师算什么知识分子?”我说:“小学教师教学生知识,怎么不是知识分子?”他说:“你看,现在半文盲都在教小学。”他的话使我十分震惊,深感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让教师受到社会尊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水平。
教师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本身要有较高专业水平
上个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都在呼吁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时任教育工会主席方明同志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建立教师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更是在报上呼吁建立教师节。在全社会的呼吁下,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每年教师节,中央领导都要走进学校慰问教师、发表讲话,各地也都有颁奖、庆祝等活动。
但是我觉得,教师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高尚的师德,值得社会尊重。于是我在1989年5月的《暸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认为,任何一个职业,只有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个职业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任何人都能担任的,那么这个职业不可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是社会的一条铁的规律。
于是,我一方面建议加强师范教育,另一方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认为,不仅要提高一般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一步专业提升的机会,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较普遍地达到研究生水平。
那时,我正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在1993年,我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实验中学、二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办起了研究生课程班,培养骨干教师。后来,全国许多师范大学也都办起了研究生课程班,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学位委员会学位办公室的协助推动下,终于在199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设立的一个职业性学位,从此中小学教师有了攻读学位的机会。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后,我们就积极行动起来,1996年9月由学位办公室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成立了专家小组,开始制订培养计划、课程方案。1997年,教育硕士正式招生,但由于计划内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限制,这年只招了177人。我国有上千万名中小学教师,每年只有这么少的招生名额,哪年哪月才能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水平?第二年在学位办公室谢桂华副主任提议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改为计划外招生,由招生单位联考,研究生毕业授予学位,但没有学历。研究生不脱产学习3年至4年,其间必须累计在大学学习一学年。这样,1998年就招收了1400人,1999年增加到2000人,2002年达到8000人。同时,学位办公室正式成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我担任了第一、第二届委员会主任,直至2004年卸任,副主任为叶澜、沈德立。委员会除制定培养方案外,主要是指导、监督、检查各授权学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工作,保证质量。
要以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四有”好老师
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专业能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讲道:“教师的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有了好老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研究型好老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研究生阶段不仅会学到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且要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写成论文,进行答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
第二,实现教师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都必须有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必须有研究生学历。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太低,学业水平较低,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让他们带动其他教师的提高。
第三,实现教师专业化,才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受到社会的尊重。前面已经提到,社会上的职业,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会地位。任何人都可以担任的职业是不可能有高的社会地位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如果我国教师队伍中有一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的好老师,社会上对教师就会刮目相看,教师就会受到家长的信任、社会的尊重。
第四,有利于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师职业。青年人总是求上进的,总希望在工作之后还有进修提高的机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为青年教师进修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立20多年来,已经有32万余人攻读,2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2009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经专家评审,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被列为首批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院校。2010年,15所试点院校开始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2017年已招生1304人,已有280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博士学位。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意见》的出台为办好教育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后,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要以质量为生命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