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各地、各学校重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劳动精神不分贫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最近设立了一个“勤劳奖学金”,这项奖励旨在引导和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一样“晨兴夜寐、俭以养德”,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得更全面的自我成长。另据《北京日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已初步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城区学生学农,郊区学生学工,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人数已达5.5万人。

  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各地、各学校重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劳动精神不分贫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看到,无论是劳动机会减少还是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无论是一般的家庭劳动还是专门的劳动教育,常被有意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这其实是教育理念的极大缺陷,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甚至希望不劳而获的恶习,这值得深刻反思。

  在大学开设“勤劳奖学金”,固然能引导没有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多参加劳动,但毕竟只能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则是教育全过程才能完成的事。否则,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进行纠偏,虽然行动上或许会有所改变,但观念和习惯上却未必真能奏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不是靠简单的“课程”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增长生活的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由于种种观念的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多数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不少学生不但不会劳动,还逐渐养成了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坏习惯,如果不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来引导,很可能会为一代人的成长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家长尤其要认识到,劳动和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重视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故此,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把日常家庭生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传授劳动技能,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和学校一起共同培育起孩子健康的劳动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要不断创新思维,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真擘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养一代有真学问、真本领,而又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