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发源地;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托底攻坚战。
乡村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支点之一。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强调“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乡村教育振兴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契机,这也为乡村校长和教师的坚守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编者
乡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发源地;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托底攻坚战。如何凭风借力,认识并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对于乡村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
厘清乡村教育发展短板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农村教育新政策,内容涵盖薄弱校改造、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乡村教师生活补贴、营养餐、校车安全、远程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财政新增投入超过万亿,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要清醒看到,农村人口正在加速向城镇流动,乡村日益“空心化”,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之一。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教育衰败的趋势没有根本性转变,乡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最大的短板。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依然存在,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全国很多地区存在“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一些农村孩子面临新的“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教师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也对乡村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2013年全国城镇化比例为53.73%,而同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比例为74%,乡村中小学没有留住本应属于自己的部分生源。
抓住乡村教育发展契机
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教育固本培元。单纯从教育出发解决教育问题,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农村教育病,亟须从根子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复兴农村教育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一方面,乡村是乡村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乡村振兴将为乡村教育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先手棋。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的优先项目,是教育政策关注的关键领域,是改善民生优先保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进入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必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更大支持。全国教育大会对控辍保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部署,体现党和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必将走上快速振兴的高速路。
“逆城市化”将为乡村教育振兴增添新动力。西方国家城市化历经百年进程,但在1970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及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及郊区小城镇,被称为“逆城市化”现象。新鲜空气、有机蔬菜、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绿色慢生活,成为逆城市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与之相随,社会将出现资本、人才、产业和资源的回流,为提振乡村人气,增添乡村活力,乡村教育振兴将迎来难得机遇。
聚焦乡村教育振兴战略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乡村教育振兴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中小学,而是要出台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为办好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首先,要办好农村基础教育,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提高乡村吸引力、承载力和集聚力,增加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下、发展好。其次,要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科技人才、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助力扶贫攻坚和农业科技创新。再其次,办好农村继续教育,为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为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在职培训。传承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支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把握好节奏力度。城镇化、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振兴显然不是要与时代潮流抗衡,而是强调要把握好节奏力度,需要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使教育同城镇化进程相契合。既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代替农民选择,将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到城镇,以致出现新的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远问题,也不能刻意为城镇化设置障碍,硬性让乡村孩子留在家门口上学,在生源急剧减少的乡村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最终造成教育资源闲置。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设计,可以汲取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科学预测教育需求变化曲线,做好前瞻规划布局。1950至1977年,日本城市化率从37.5%上升到76%,日本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遭遇过大量乡村中小学资源闲置的困境,最终只好被动改造为文化馆、博物馆、公民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欧洲和美国教育普及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或同步实现,因此没有出现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时大规模乡村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构建公私伙伴关系。乡村教育振兴没有旁观者,全社会都应是参与者、贡献者、行动者,政府部门与民间社会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以马云、崔永元等社会人士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开始积极投身乡村教育,持续推动乡村教育创新和发展,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资助乡村教育。如,马云公益基金会开展的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乡村教师奖、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以及马云乡村寄宿学校计划,探索基金会—企业—教育系统三方合作模式,使乡村学校更具活力,使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再如,崔永元公益基金每年培训100名左右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为乡村孩子筑梦。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明确重点任务。乡村教育振兴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清单、课题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激活乡村教育内在动力,在规划布局、制度设计、政策创新、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控辍保学等方面多下功夫,确保乡村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达成,需要省级政府加强教育统筹,以方便就近入学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教育发展规划,区别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不同类型村庄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在搬迁撤并类村庄或生源急速变动的村庄,适当采取活动教室、临时校舍、送教上门等过渡性措施,避免盲目投入造成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确保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段,做好精准控辍保学工作。完善乡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和人性化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志愿支教、终身从教、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实行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推进中心学校和所属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让寄宿制学校像家一样温馨安全。
(作者张家勇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