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国家对师范生招生质量的重视,可见一斑。
对师范专业招生生源质量的关注,直接来源于我国目前师范专业生源堪忧的现实窘境。这种生源不佳的状况一方面表现为师范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师范院校录取学生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从教意愿较低,基础能力较差。后者在小学、幼儿园等低年龄段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学者们的看法,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师范院校考试招生制度过于单一、师范院校的保护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师范院校受综合实力和地域限制等原因得到普遍认同。而保障师范专业招生质量需要从制度和治理两个角度入手,需要学生、高校、国家三个主体联动参与。
改革招生制度,采取适应区域发展的招生模式。目前大部分师范专业在高考录取中被划为提前批专业。“提前批”从根本上是以比其他专业更低的分数吸引学生报考,而提前批普遍存在面试环节,可以不单纯依赖分数,所以对于检验考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综合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目前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师范院校仍在少数。因此,对于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院校的师范专业应当鼓励实行提前批次录取、自主招生录取、高考统招等多种招生方式并行的招生制度。除此之外,录取后的二次选拔对于保障师范院校的招生质量也很有必要,可以使学生在录取后仍然保持危机感。
同时,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学生认为师范专业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讲课,唯一就业走向就是去公立学校当老师。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考虑跟高中合作,定期派教员去高中进行师范专业的介绍和宣讲,无疑对于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大有裨益。
构建开放型的教师准入体制,可推动国内一流综合院校参与教师培养。自从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开始,非师范生获得了与师范生一样的参与“国考”的机会。也就是说,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教学训练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也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走上讲台。在国考封闭的情况下,许多具有从教意愿的学生会因为没有选择师范院校从而丧失培养其教学实践能力和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机会。因此,开放教师准入体制有利于为教师队伍吸引更多元化的人才。
我们在构建开放型的教师准入体制的同时,还要推动相应教师培养制度的完善。其中之一就是国内一流综合院校开设师范专业,或者把师范专业设置为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并对综合性大学中有意走上讲台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及教学实践能力培训。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凭借一流大学的声誉和实力为师范专业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的资助力度不够是学界的共识。自从1997年我国将师范生享有的免学费加助学金的资助政策变为同一般大学生一样的收费加混合资助的政策后,师范生的报考数量有所减少。教育作为对社会进步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公共品,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而不能一味依赖市场力量。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财政对教育进行大力度的帮扶。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推广免费师范生教育,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扶持师范专业发展,从而吸引优秀学生,尤其是经济上存在困难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可以吸引更多具有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推动师范专业招生制度的逐渐完善,推动师范院校资源配置和专业设置的不断优化,增强国家对师范专业的政策支持,制度完善与治理提高双管齐下,才能切实保障和提高我国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
(作者赵荻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