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也将有新气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透露,秉承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新的校园改革措施将相继出台,整治各种顽疾。

/> </p><p > <span style= 在外籍教练指导下,山东淄博高新区第七小学学生在足球技能上有了很大提升。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从小喜欢各种体育活动的龙龙,新学期来到了心仪的中学,但让他感到郁闷的是,身为高中生的他,不仅要去学习小学就学过的前滚翻,而且还要学好几个学时。这让体育运动水平已经很高的龙龙想不通,要求改学别的内容。但老师告诉他,前滚翻大家都要学,“就算是你能翻出‘花’来,也一样得学,这是教学规定”。无奈之下,龙龙只好按部就班地上体育课,学习热情却再也提不起来。

  像龙龙一样,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青少年学生,大有人在。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在近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扎实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上认为,“多年来,如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体育学科课程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不能得到有效衔接,以至于学生学了12年乃至15年还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今后,我们要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方面重新建立上下贯通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确保青少年在学生阶段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能够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

  一体化体育课程瞄准学段衔接难题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子项目,同时也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为国家级课程研究的专门机构成立以来,首批推出的6个项目重点课题之一。该项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由于素梅研究员牵头负责具体研究工作。

  多年来,体育课程存在大中小各学段不衔接的现象,哪个学段学什么、该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等都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于素梅看来,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与促进,影响青少年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影响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学科地位,还影响着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于素梅说:“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以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为逻辑主线,将建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课程总体框架,依据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身体发育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基础理论,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方面重新确立哪个学段学什么的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从学段和单项两个大的方面研制体育学习评价标准。”

  于素梅认为,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理论创新研究,也要强调实验研究更好地完善理论体系与发挥实践指导作用,还必须充分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引领性和适宜性的高度统一。“该研究立足于为决策服务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为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体化体育课程应瞄准终身发展需求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总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认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和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密切结合,赋予了该项目更重大的意义。

  他建议:一要把握方向;二要抓住重点;三要做好科学论证;四要有国际视野,“希望研究能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突破口,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说,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中,一要深刻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以更高的站位寻找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点;二要遵循规律做好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研究,注重从体系上激发并持续增强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三要加强协同创新,抓住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关键点。

  崔保师建议,要以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普遍要求和特色发展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国内成功经验和国外先进做法相结合。认真学习和贯彻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方向、协同攻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有力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体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莫把体育课上成说教课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存在许多怪现象:“教篮球原地胸前传接球要上四五节课,运球、传接球、行进间上篮等技术也有好几堂课,但却不教投篮”“小学学前滚翻、中学学前滚翻到了高中还要学,甚至有些大学还让学生学习前滚翻”“多数体育课准备活动千篇一律,学生上了10多年体育课却从未打过比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专家学者和地方教育部门已开始研究解决的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原院长毛振明,近年致力于在学校开展全员参与的运动会,变“少数人赛,多数人看”的体育竞赛现状为人人争相参与、奋勇争先的局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极大提升,在享受体育快乐的同时也锤炼了意志品质。他表示,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促进和实现全体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必须打破内容陈旧、缺乏竞赛、技能低下、学生感受不到乐趣的不良状态。

  “现在许多体育课被老师们上成了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等,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重庆市体育教研员牛晓不无担忧地说,“我们重庆市教育科学院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出发,提倡在课堂中以‘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内驱力,‘玩’出体育课堂的精彩。”

  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英波看来,一体化体育课程就是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有很多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可能就事倍功半了。因此,在什么年龄段学什么、该练什么应该有严格规定。”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罗冬梅近年来致力于幼儿体育发展。在她看来,体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应该以体育为突破口,“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缘故”。

  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体化体育课程正在成为学校体育界的共识。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修订组专家耿培新指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能为改变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发挥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教”“练”“赛”中享受体育的快乐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这为学校体育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教育大会清晰阐述了学校体育的目标,那就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这是针对教育的特点,特别是针对体育教育的特点而提出的。

  王登峰说:“体育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体育还承载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这样的一个思想、意识形态,是承载着思想道德修养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程,而且要能够让学生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校园体育也将有新气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透露,秉承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新的校园改革措施将相继出台,整治各种顽疾。

  王登峰表示,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学校体育就干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教”,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专项运动;第二件事就是要“练”,体育作业、课余训练要成体系化;第三件事就是“赛”,学校体育一定要有竞赛,要让孩子至少在班里的比赛中能够上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竞赛中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