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计划不是为了奖励而奖励,而是对“乐于奉献,勇于坚守”行为的一种承认,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也是对长期坚守在边远山区、贫穷乡村、边疆地区,依旧坚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的这种坚守精神的敬意。

  奖励计划不是为了奖励而奖励,而是对“乐于奉献,勇于坚守”行为的一种承认,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也是对长期坚守在边远山区、贫穷乡村、边疆地区,依旧坚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的这种坚守精神的敬意。

  近日,“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颁奖典礼举行。该奖励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设立,旨在表彰奖励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发掘树立一大批教育战线上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引领培育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此次共有10位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从教30年以上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获评“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10个优秀团体获得“四有好老师”公益行动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次得奖的都是“扎根大山、扎根乡村,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老师,他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照料哺育孩子们成长”。这些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深刻内涵,事迹令人感动,精神令人敬仰。

  但奖励计划不是为了奖励而奖励,而是对“乐于奉献,勇于坚守”行为的一种承认,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也是对长期坚守在边远山区、贫穷乡村、边疆地区,依旧坚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的这种坚守精神的敬意。

  奉献的背后是坚守,这种坚守不是以待遇和表彰、升迁为条件,不是以条件来决定去留,更多的恐怕是来自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坚守。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凤凰琴”般的苦情戏,而是彰显职业魅力,凸显专业力量,长期坚守第一线的践行“四有好老师”的默默奉献者和耕耘者,作为“四有好老师”的代表引导全国老师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做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做精神文明的代言人,做理想人格的践行者。尤其是获奖者身上所散发的奉献事业、守望乡村、传承文明、超越世俗的职业品格,突出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超越世俗、成就他人,突出了教师职业的大情怀。

  守卫尊严,意义深远。教师职业的尊严和魅力如何彰显?需要的是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选择教师,不是为了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职责担当所在。我们固然需要社会创造好环境好待遇,更加关爱好老师,创造乐教爱教、享受教师职业的荣光,但毕竟客观上有着条件的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需要时间才能弥补和解决,少数地区的特殊困难一时难以解决,对于那些薄弱、贫困地区的孩子,就需要有大批像获奖老师那样,长期坚守在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在这些人身上,他们捍卫了教师职业的尊严,体现了职业的内在精神和责任担当,守卫着教师职业的尊严。

  守护生命,教师之责。有孩子的地方,就需要教师;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教师。无论这个地方在哪里,哪里就有教师陪伴,就有教师守护。这种守护,守护的是成长,守护的是希望。教师职业不是等别人安排好条件后才开始的职业。而是在生命开始的地方,就有了教育,就有了老师。不管贫穷和落后,地位高或低,条件好与差,只要有孩子,就有教师来。

  教师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是“在生命中,通过生命,并且为了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存在的,是帮助孩子走出大山,摆脱困境的“摆渡人”。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那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也是一个需要成长需要得到滋养的生命。因此,教师坚守的应该是生命成长的真谛。

  守望乡村,守护教育。中国有着漫长的乡村文明和乡村教育的历史,近代师塾的消失,尤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区和乡村在逐渐凋敝。虽然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和各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计划,但毕竟需要时间,客观上的社会环境变迁有快有慢,这都需要有一批用坚守迎来希望、用坚持看到希望、用坚信实现希望的奉献者。

  得奖总是少数人,但传递出的是对那些广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承认与致敬。这些“四有好老师”从内在职业精神的坚守和职业境界的追求中守望着乡村教育,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教育的明天一定更美好。他们在坚守,他们在盼望,而从这批人的付出中,我们相信乡村教育的振兴之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徐冬青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