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用谢晓亮自己的话说,“回归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萌芽”。
暖心寄语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
今年7月,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用谢晓亮自己的话说,“回归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萌芽”。
2010年,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成立。在这里,谢晓亮的北大团队和北医三院乔杰团队、北大汤富酬团队合作,利用MALBAC技术,帮助那些携带单基因遗传疾病基因的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手段成功拥有了健康的后代。“没想到,这项工作竟然让我在北大圆了单分子科学造福社会的梦。”他如此感叹。
从施一公、饶毅到谢晓亮,这些年来,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学者,陆续从海外回到中国任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体现,也为国内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顶层设计,“双一流”建设有方向
自诞生起,“双一流”建设就备受关注。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的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历经近两年的酝酿、遴选、认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终于在2017年9月揭开了神秘面纱,方案设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6所高校划归A类;B类高校6所,包括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2017年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向社会公布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在清华大学官网上,这份22000余字的方案清晰展示了该校建设“双一流”的路线图: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给出了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要以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为根本原则。
多点开花,教育质量有保障
6月22日上午,四川大学,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语气坚定。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一流本科,何谈一流人才,何谈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直言:“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一流本科宣言(成都宣言)水到渠成。宣言中提到,我们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
改变,正在发生。
课堂“变小”了。四川大学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秦浩钧说,小班化教学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我是在数据结构课堂上认识了张卫华和左劼老师的。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很多课堂内外的知识,也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的创业项目‘极市’无人超市从起初的一个想法变为了现实。”
2017年,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从去年2月达成的“复旦共识”,到4月发布的“天大行动”,从5、6月在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和温州大学提出“湘浙倡议”,到6月形成的“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走入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视野,为那些面临转型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提供了重要抓手。
此外,已走过10年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计划)”将要升级。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教育部今年将实施“拔尖计划”2.0版,强调要构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吴岩说:“拔尖计划2.0版要从自然科学拓展到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学科全覆盖的计划。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
落实推进,高校探索有妙招
顶层设计给方向,指导文件给办法,而“双一流”建设的最终成效,还在各高校扎实落实。从政策到实践,从方法到举措,全国高校正在努力寻找“双一流”建设这项复杂工程的行动密码。
“双一流”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中山大学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两面关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11项改革措施36项改革任务,出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三十条意见等。“得益于以上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我们的生均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了倍增,本科与研究生的生源和教学质量都保持着持续提高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参照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完成51个院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梳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性和有效性。”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强调。
“双一流”建设,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说:“学校通过重点建设27个‘双一流’学科和构建融合创新的科研平台与育人平台,形成‘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阵列式结构,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形成五大学科门类整体发展新格局,并积极推动产生引领发展的新兴学科。”
“双一流”建设,要有坚实的师资保障。四川大学校长王建国介绍,学校将继续实施好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双证”上讲台制度,把完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评价重要指标的制度,并加大教学大奖、重奖优秀老师的政策力度,不断强化“教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着力建设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