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升学焦虑从高考向低龄化蔓延,校外培训机构在其中推波助澜。有部分培训机构鼓吹校外培训的重要性,超纲教超前学情况严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亦引发家长焦虑。

  近年来,升学焦虑从高考向低龄化蔓延,校外培训机构在其中推波助澜。有部分培训机构鼓吹校外培训的重要性,超纲教超前学情况严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亦引发家长焦虑。“孩子上了大班才意识到,之前没给孩子上培训班是多么愧疚。”一位家长为没有给孩子报培训班颇感内疚。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相关部门正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但一些家长仍迷失在培训机构营造的“鸡血”环境下。(《半月谈》8月13日)

  其实,减负的期盼由来已久,“减负令”也由来已久。资料显示,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各级政府至少发布上百道“减负令”,制度之密、标准之高、措施之细层层加码,要求越来越严。吊诡的是,减负如同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暑期培训班“仍火爆”,家长依然热衷孩子上课外班。

  减负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教育环境复杂,政策初衷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系统内的问题最终演化成系统之外的负外部性,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成为离奇的组合。学校好不容易减下的负,转眼就被校外培训机构变本加厉地加回去,家长对此也买账。在家长看来,为了应对入学选拔考试及入学后的分班考试,仅靠学习课内知识远远不够,不参加课外辅导很难脱颖而出,只有参加培训班才能“快人一步”。而培训机构为了体现教学效果,让学生短时间内出成绩,往往以题海战术、提前学习、全民奥数等教学模式,甚至与公立名校联手实现对优质生“掐尖儿”,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

  尤为甚者,校外培训市场热、监管冷。“打鸡血”的幼升小、“穿马甲”的“小五班”……探究减负乱象,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难辞其咎。当务之急,要净化教育培训市场。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制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到教育部门备案,将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都纳入到监管体系之中,严查超纲教学等行为,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震慑相关办学者和从业人员。

  减负不单是教育系统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重在突出学校教学减负、校外减负、考试评价减负、老师教学减负、家长和社会减负。规范培训机构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唯一指标的传统,减轻家庭的教育焦虑和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方面,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让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主体清晰定位、错位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转变观念天地宽。探究教育内涵会发现,不能把学科知识“学得好”与全面发展“好学生”画等号,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转变“重成绩轻教育”的传统观念,做到“真正发现孩子”,才能让超纲类、应试类的培训机构失去存在的土壤。

  “教育即生长”,减负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减法工作,而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学有余力的教育,使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学习质量。每一位施教者都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在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挖掘自身价值和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郭立场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