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职成司主办了第二期“学习型城市建设高级研讨班”。北京、上海、太原、杭州、宁波、武汉、长沙、成都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城市,在会上交流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监测的经验做法。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组织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探索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机制,是引导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日前,教育部职成司主办了第二期“学习型城市建设高级研讨班”。研讨班紧紧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进一步凝聚了理念共识,统一了工作思路,深化了理论思考,交流了实践经验,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上海、太原、杭州、宁波、武汉、长沙、成都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城市,在会上交流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监测的经验做法。

  探索经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创建模式

  在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加快发展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城市既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十几年来,杭州一直举全市之力,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一个“学习意识深入人心、学习行动到处可见”的城市。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杭州市相继出台涉及学习型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发展面貌、教育改革、文化繁荣、公共服务在内的近200余项政策,形成了系统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杭州坚持探索与总结相结合、创建与交流相促进,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框架体系进行理性思考与战略架构,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学养天堂”的品牌。

  从2010年开始,太原市启动学习型组织评估监测工作。全市以标准化创建为准绳,以规范化评估监测为手段,经历了创建和评估监测两大阶段,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筑牢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基。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对优秀学习者奖励的制度,坚持每年举办学习活动周、开办太原市民大讲堂和社区市民天天课堂。

  长沙市在自评的基础上,填报相关监测数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关监测数据及资料上报教育部职成司。根据监测结果和专家意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已有成果,弥补各项不足,探索长效工作机制。

  宁波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将创新驱动作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宁波市终身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具体提出“扶持100个左右民间‘学习+创新’共同体,以此为试点,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近两年来,16600余家单位、100多万名职工参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2.7万项,产生经济效益几十亿元。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需要统筹与协调社会与政府各类资源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8个监测城市均表现出强劲的动能。

  制度创新,不断推动建设水平提升

  为不断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水平,实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进程,太原市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融合,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新型智库服务体系,为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提供研究、咨询、决策、指导、培训等“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服务。

  长沙社区大学副校长林涛说,长沙市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和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的良好风尚。长沙还开展全民阅读系列论坛、“书香长沙”公益大课堂、“为你读书”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作家面对面 悦读伴我行”系列活动等,受到广泛欢迎。

  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翠珠介绍,北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站,建立了近30个一级栏目、百余个二级栏目,有5000余学时、100G的网上学习资源,其中视频课程网站日访问量平均2000人次,年访问量突破70万人次。

  武汉市努力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社区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体系。已建成54个市级数字化学习社区,“武汉终身学习网”资源总课时达9189学时,建成课程3095门、视频资源总时长5000余小时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初步形成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

  成都市积极推进“ ”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学习形式的社区教育。成都社区大学教师张俊辉说,成都市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搭建学习型城市建设运行平台:由1个社区大学、20个社区教育学院、318个社区教育学校和3138个社区教育工作站组成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教育服务体系;1+N“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成都已形成了几大特色品牌:“最成都·市民课堂”凭借最具成都特色、最受百姓欢迎、最能体现主流文化倡导的项目理念和特色内容,通过2000多门精心设计的课程吸引了300多万人次市民的参与,在2016年荣获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

  新的起点,学习型城市建设仍任重道远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要努力实现阶段性建设目标,又要提倡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精神。

  上海市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完善终身教育制度,并探索社区教育从业人员能力标准及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内涵建设梯度式发展标准,推进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试点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认证登记制度,完善终身教育统计制度等。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查摆出了制约建设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相比,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数量、质量急需扩大和提升;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监测指标体系需要修改完善,监测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学习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些地方市级统筹能力不足,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清晰、资源整合效率不高、跨部门协调和统筹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学习型组织创建还有待加强,部分学习型组织还停留在创建的初级阶段,团队学习、在线互助学习、学习圈等高层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尚未发育成熟;学习载体建设、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还需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王志强看来,未来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将城市、地区、机构和个人联系起来,以社会发展为共同利益。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迅猛,应该将其不断利用,在一个更大的网络联系中建立一个广泛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积极发展公民参与学习,以交互合作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解决方案,使人人有工具和能力作出好的学习决定。

  各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精神,一如既往地开拓创新,继续发挥顶层设计的主导力,发挥教育体系的支撑力,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力,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发挥平台载体的吸引力,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之路。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