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幼升小“公办民办同招”第一年,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民办中小学报名人数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为1.4∶1,而去年的报名录取比为3∶1,2015年更是高达4∶1,可见民办小学明显降温。

  今年是上海幼升小“公办民办同招”第一年,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民办中小学报名人数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为1.4∶1,而去年的报名录取比为3∶1,2015年更是高达4∶1,可见民办小学明显降温。与此同时,上海小升初中的民办初中录取比亦比去年有所下降。

  民办学校降温是政策效应显现的结果。过去,民办学校招生比公办学校早,而且可以择优录取学生。家长先让孩子报名热门的民办学校,若竞争不成,再转报公办小学,也不受影响。而“公办民办同招”之后,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统一进行入学信息登记,同步网上报名,同步进行公办小学第一批验证和民办小学面谈。孩子如果报了民办,没被录取,再回到公办,在入学先后顺序上将同类排序靠后。没有十足把握的家长在理性权衡之下,便选择了放弃民办学校。

  民办学校的提前“掐尖”无疑加剧了“择校热”和家长教育焦虑的升温。虽然民办小学也不允许采用笔试或者任何变相形式的知识性考试方式选拔生源,但依然通过“面谈”等方式筛选学生。有筛选就必然有竞争,为了提高孩子的录取机会,家长们会在“面谈”等筛选方式的“指挥棒”下做不少准备,有的准备时间长达一两年,有的还为孩子报考了价格不菲的各类冲刺班、培训班,学业竞争的起跑线不断提前,并催生出学前教育小学化等“抢跑”需求。

  “公办民办同招”这样一项招生政策的调整,带来的还是教育生态的一系列改变。当放弃民办学校之后,家长可以更从容地在尊重孩子个性、潜质、兴趣的基础上为之合理选择兴趣班、特长班,校外负担过重、学前教育小学化等问题自然将获得缓解。生源是一些民办学校高升学率的法宝,但“公办民办同招”之后,民办学校不再具有“招生特权”,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同等竞争,民办学校依靠提前“掐尖”所获得的生源优势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升学率优势、办学优势也将减弱。当好生源回流到公办,公办学校未来的升学率也将提升,这将提升家长的预期,并形成良性循环,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针对大多数人的公办学校的基础地位。

  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是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的必然。对民办学校的追捧,本质上是择校问题。家长的择校冲动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的结果。如果没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家长的择校冲动还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学区房问题。

  解决择校热问题,关键所在还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上海民办学校的降温,并不仅仅在于“公办民办同招”政策的功劳,而是一套政策“组合拳”的结果。比如,中考改革方案明确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明显有利于不择生源的公办学校。从中考招生名额分配的角度,引导家长做出理性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上民办学校就难以进入优质高中学校的心理预期。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了1000多所中小学,实行优质师资流动、课程资源共享、管理经验辐射、场地资源共用,300多所市、区“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公办学校走出各具特色的优质发展之路,校际办学水平差距缩小。近年来的上海“绿色指标”测评数据显示,小学生学业水平已趋于均衡状态,公办、民办小学差距缩小,公办、民办初中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呈现逐步缩小态势。这才是择校热得以缓解的根本原因。

  为幼升小、小升初降温,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应尽最大努力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深化中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而且这些政策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握成一个拳头,形成组合效应。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