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要求,2017年9月至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分三个阶段,对各地全面改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一是部署各地组织自查,全国3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
按照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要求,2017年9月至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分三个阶段,对各地全面改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一是部署各地组织自查,全国3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下同),对照“底线要求”逐校逐项核查,做到县不漏校、校不漏项。二是组织开展网络测评,427万名师生踊跃参与,积极关注学校发展变化。三是按照“双随机”原则,组织由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组成14个督导组,对29个省份进行实地督导,按比例随机抽查了59个县区的312所义务教育学校。有关情况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教育、财政、发改三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做好全面改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强调。各地聚焦贫困地区,积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面改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履职担当,强化保障抓落实。各地把全面改薄作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战略举措。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安徽、广西、宁夏等地将全面改薄列为全省民生实事和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作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号工程”来抓,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全面改薄工作,明确推进思路和实现路径。甘肃会宁县提出“教育引领、两改支撑、三色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两改即全面改薄和棚户区改造),将发展教育和全面改薄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振兴县域经济、改善民生的根本大计。二是坚持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在收入增速减缓、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17年安排358亿元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70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工作建设进展。山东、广东等地积极整合义务教育领域专项资金,超额落实规划建设资金。贵州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勒紧腰带”,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坚持以督促改。三部委通过双月通报、点名督办、重点约谈等多种方式,督促进展缓慢地区倒排工作任务,切实加快五年规划实施进度。各地强化督导检查在抓落实、促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不回避矛盾、不放过问题,有力推动工程的实施进展。贵州将全面改薄督导结果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罚、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二)精准施策,突出重点抓落实。各地积极统筹各种资源,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确保师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聚焦困难地区。三部委建立贫困县工作推进机制,各地精准聚焦、靶向发力,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县加快工程实施进度。四川规定未完成全面改薄任务的贫困县,不得申报贫困县摘帽,把全面改薄放在最基础、最优先地位。云南落实省级财政“拿大头”要求,免除88个贫困县县级财政配套要求。宁夏泾源县克服水资源缺乏、乡村学校地下管网不健全的困难,分三年完成全县72所中小学厕所旱改水工程。二是聚焦底线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三部委工作要求,将“底线要求”作为全面改薄工作中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在实施过程中以学校为单位优先落实。贵州结合省域实情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在村小学、教学点重点进行必要的校园校舍修缮,保障基本教学生活需要,在乡镇重点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吃、住、学、乐基本条件,在县城新区和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宁夏抓紧实施楼梯改造项目,对每幢少于2部楼梯的多层校舍进行改造,消除该类校舍学生上下楼梯拥挤、应急疏散通道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天津市财政拨付补助资金6070万元,专项用于蓟州区乡镇农村中小学操场建设。三是聚焦“软件”建设。各地抓住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点,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步伐。西藏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讲课、数字化仿真实验、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引导和支持地方力争在年底完成贫困县全面改薄任务”的工作目标,所剩5%左右主要集中在深度、边远贫困地区的改薄任务,预计可在2018年底前完成。目前,许多贫困县乡村学校建得“小而美”“小而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有质量、更公平的教育。
(二)义务教育学校“底线要求”基本达标。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93亿平方米,采购价值931亿元的设施设备,分别占五年规划任务的93%和92%,提前一年实现2018年“过九成”工作目标。全国29.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北京、上海、浙江三省(市)100%达标。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整体提升,乡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三)教育信息化步伐加速推进。全国90%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8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23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学生也和城市学生一样,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享受着互联网教育带来的红利,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实现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乡村教师待遇明显改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部分补助1000元以上地区出现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全国招聘特岗教师7.7万名,覆盖中西部22个省份3.3万所乡村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选派2.4万名优秀教师赴“三区”受援县支教,有效缓解了受援地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问题。
(五)社会综合满意度较高。网络测评显示,全国师生对全面改薄综合满意度为88%,比去年提高9个百分点。江苏、广东等8省份参与投票师生均超过20万人,吉林、山东等11省份师生满意度均超过90%,全面改薄这一民生工程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拥护。全国一大批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校舍窗明几净、运动场宽敞美丽、食堂宿舍干净卫生,校园充满生机,学生有朝气,老师有激情,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年来,各地以解决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抓手,深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379个县(区、市)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约占全国总县(区、市)数的81%。其中,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11省(市)整体通过,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班额问题还比较突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8.6万个,占全国总班数的2.4%,其中排前三位的河南、湖南、河北共有4.5万个,占全国现有大班额总数的52%。全国有56人以上大班额36.8万个,占全国总班数的10.1%,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县镇,其中,湖南大班额比例为22.9%,广西、海南达到18%。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育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消除城镇大班额的任务艰巨。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快速推进,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和县城集中,学校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学生寄宿需求逐年增长,如河南、湖南、贵州三省寄宿率分别由2013年的25.8%、29.1%、28.4%,增长为2017年的30.9%、30.2%、33.1%,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还比较简陋,食堂餐位不足、淋浴设施缺乏、师生如厕条件较差,学生课外生活较为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基本办学条件还有“短板”。全国还有18351所学校未达到“底线要求”,其中小学15108所,初中3243所。个别省份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的比率仅有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部分农村学校对配置的教学、生活设施设备疏于管理,新补充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采购的图书过于陈旧、内容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些农村学校未在教学、生活区配备消防设备,未设置明显疏散标志,存在安全隐患。
四、督导意见
下一步,各地要列出问题清单,采取有效措施整改落实,确保到2018年底,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底线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完善5年工程规划。各地要结合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生育政策调整,以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要求,查缺补漏,科学完善全面改薄5年工程规划,确保如期实现“20条底线”的政策目标,并坚决防止打造豪华校和重点校。
(二)消除县镇超大班额。各地要统筹薄改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项目和资金,在合理布局基础上,集中新建和扩容改造一批城镇学校,同时通过提高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合理分流学生等方式,争取在2018年底前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三)推进卫生校园建设。对专项督导达标率较低的学校厕所和采暖设施等项内容,各地要在2018年度计划安排中予以重点保障,切实推进“厕所革命”“煤炉革命”,努力补齐直接影响师生生活品质的“短板”。
(四)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各地要加大对竣工项目和采购设备验收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竣工和采购设备的验收工作,切实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确保学校新建改扩建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安全达标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