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了解人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期盼和感受,对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图1 各学段学生(家长)满意度指数比较
图2 各学段教师满意度指数比较
图3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满意度指数比较
图4 校长(园长)满意度各维度指数
图5 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数
图6 不同家庭居住地社会公众教育满意度比较
图7 2015年与2017年基础教育学生(家长)满意度指数比较
图8 2015年与2017年基础教育教师满意度指数比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了解人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期盼和感受,对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9月至10月在全国开展了第二轮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儿园问卷由家长作答,小学问卷由家长和学生共同作答,中学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教师、高中教师;三是教育管理者,包括幼儿园园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中校长;四是社会公众,即网民。
(二)调查抽样
基础教育服务对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抽样采取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法,按照国家—省—县—校分层,在各学校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社会公众按照性别、城乡、年龄、学历等指标抽取样本。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07个县(市、区)、4894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回收有效问卷73396份。其中,学生(家长)问卷47562份、教师问卷16043份、校长(园长)问卷4641份、社会公众问卷5150份。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针对四类调查对象11个群体共设计了11套问卷,各个学段均对应设计了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园长)问卷,充分体现学段特征。学生(家长)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教师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校长(园长)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发展、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务、社会环境。社会公众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全国教育发展满意度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满意度。问卷采用七点记分,每个题目的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体对教育满意度越高。
11套调查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91—0.97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91—0.96之间。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模型拟合良好,RMSEA值均在0.08以下,NFI均在0.88以上,CFI均在0.85以上。临界比率值和题总相关分析显示所有的题目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有题目的临界比率值均显著;5个题目的题总相关系数在0.18—0.4之间,其他题目的题总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上。
(四)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和Amos17.0软件。数据结果采用百分制呈现。满意度指数在66.67左右可以认为“比较满意”,指数在83.33左右可认为“满意”。
二、主要结果
(一)学生(家长)对教育服务表示满意
基础教育学生(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是81.41分,对教育服务满意。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公平感知三个方面,教育期望指数最高,为81.03分;其次是教育质量感知,指数为80.95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最低,为78.99分。
1.低学段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于高中生。不同学段相比,在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期望方面,小学生及家长得分最高,分别为87.42分、84.05分、85.84分;在教育质量感知方面,幼儿园家长得分最高,为86.66分。高中生四个指数均最低,分别为71.97分、75.93分、72.10分、73.69分。
2.城区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于乡村学生(家长)。按学校所在地划分,就读学校位于城区的学生(家长)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均最高,乡村最低。城区学生(家长)四个指数分别比乡村高5.50分、3.28分、5.17分和6.43分。在教育公平感知方面,镇区与乡村学生(家长)满意程度接近。
3.东部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于西部。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学生(家长)总体满意度、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渐下降的趋势。东部四个指数分别比西部高4分、3.80分、4.86分、4.90分。
4.外省户籍小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于本地。在小学阶段,外省户籍学生(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数均最高,本县户籍学生(家长)次之,本省外县户籍学生(家长)四项指数均最低。幼儿园、初中和高中学段不同户籍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指数无显著差异。
5.走读生满意度高于住宿生。住宿生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均低于走读生。住宿生与走读生四个指数的差异分别是4.02分、4.45分、4.09分和5.08分。
6.家庭社会阶层越高学生(家长)满意度指数越高。调查考察了三个家庭社会阶层指标与学生(家长)满意度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父亲学历、父亲职业。其中,家庭经济条件根据家庭收入在当地的相对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生(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数越高。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与“非常差”的学生(家长)四个指数的差异在17—20分之间。
父亲学历越高,学生(家长)的四个满意度指数越高。父亲学历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群体与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群体相比,满意度指数的差异在6—9分之间。从父亲职业来看,父亲职业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群体满意度指数最高,父亲职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或“农民”的群体各项指数最低,两个群体满意度指数的差异在5—8分之间。
7.人均GDP高的省份满意度较高。按2015年的人均GDP水平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人均GDP高的省份学生(家长)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均最高;人均GDP低的省份,其四个指数均最低,这四个指数的差异分别是4.92分、4.68分、5.95分、5.65分。
8.学生(家长)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幼儿园家长最满意的是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幼儿园良好的园风。中小学学生(家长)最满意的是友好的同学关系和安全的校园环境。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家长)最不满意的是学校间质量差距,高中学生最不满意的是学习负担沉重。
(二)教师对教育工作较为满意
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5.56分,对教育工作比较满意。在总体期望、学校管理、政府保障三个方面,学校管理指数最高,为71.56分;其次是总体期望,指数为68.17分;政府保障指数最低,仅为57.29分。
1.学段越高教师满意度越低。幼儿园教师在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和政府保障四个方面指数均最高,分别为68.99分、69.9分、77.78分、60.27分。高中教师的四个指数均最低,分别为60.42分、66.67分、65.68分和54.37分。
2.城区教师满意度高于乡村。按照学校所在地分,城区学校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政府保障指数均最高,分别为64.70分、67.66分、69.53分、56.37分;而乡村教师四个指数均最低,分别为61分、64.33分、66.29分、53.33分。
3.东部教师满意度较高于西部。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教师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政府保障指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下降的趋势。西部与东部教师四个指数分别相差3.87分、2.81分、4.48分、4.56分。
4.教龄越长满意度越低。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数均最高,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四项指数均最低,比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低2—7分。
5.高低两端职称的教师满意度较高。在幼儿园阶段,具有高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教师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数较高,具有一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指数均最低。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具有正高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教师满意度指数较高,具有一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指数均较低。
6.收入越高教师满意度指数较高。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数均呈现出随收入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教师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四个指数的差异为5.76分、3.88分、4.99分和4.01分。
7.教师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教师对教育工作最满意的方面是与学生关系亲近、与同事关系融洽、与家长沟通顺畅、与领导沟通交流多。教师最不满意的是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缺少教育政策的影响力。
(三)校长(园长)对政府教育工作比较满意
校长(园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是66.19分,对政府教育工作比较满意。在满意度的六个维度中,学校发展指数最高,为69.19分;社会环境指数最低,为63分。
1.学段越低校长(园长)满意度越高。幼儿园园长、义务教育校长和高中校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9.95分、68.69分、59.92分。
2.城区校长满意度高于镇区。学校位于城区、镇区、乡村的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5.10分、63.23分、63.47分。
3.东部校长(园长)满意度高于中部。东部、中部、西部校长(园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9.06分、64.32分、64.43分。
4.学历越高校长(园长)满意度越高。在幼儿园、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段,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园长)总体满意度指数最高,分别为72.8分、73.02分和63分。
5.校长(园长)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幼儿园园长最满意本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程度、幼儿园周边的环境治理。义务教育和高中校长最满意培训和学校章程对他们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帮助。幼儿园园长最不满意的是地方政府投入不够。小学和初中校长最不满意的是向当地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不够畅通。高中校长最不满意的是校长职级制对校长专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四)社会公众对教育工作比较满意
社会公众的全国教育发展总体满意度指数是76.09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是72.82分,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在全国教育发展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与保障、教育质量三个方面,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最高,为74.01分;教育机会满意度指数最低,为69.99分。在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期望、教育规划与保障、教育管理与服务三个方面,教育期望指数最高,为73.84分;教育管理与服务满意度指数最低,为72.83分。
1.城区公众满意度高于镇区。按照家庭居住地分,在全国教育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满意度各维度上,城区社会公众得分最高,镇区社会公众得分最低。城区和镇区社会公众各指数的差距在3—6分之间。
2.社会阶层越高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考察了两个家庭社会阶层指标与社会公众满意度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学历。家庭经济条件根据家庭收入在当地的相对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指数越高。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与“非常差”的社会公众在8个满意度指数上的差异在25—32分之间。
社会公众学历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与学历为“小学”的社会公众在8个满意度指数上的差异在5—10分之间。
3.社会公众对教育最认可和最不认可的方面。社会公众对教育工作最认可的方面是全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本地基础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本地政府保障困难群体就学扶持力度。最不认可的方面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教育综合普及水平、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工作成效。
三、前后比较
(一)学生(家长)满意度稳中有升
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数均有提升,分别上升了2.25分、2.65分、5.68分、4.35分。其中,教育质量感知指数提升最大,说明政府从注重办学条件转向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效应初步彰显。
(二)教师满意度略有上升
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学校管理指数略有上升,分别上升了1.07分、1.28分、0.22分。政府保障指数稍有下降,下降了0.12分。
四、对策建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既是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承诺。为提高教育满意度,需要作出如下改进。
(一)始终坚持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
对于基础教育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教育服务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和家长是决定满意度水平高低的关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满意。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和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均有提升。其中,教育质量感知指数的提升幅度最大,说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政策初显成效。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影响教育满意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需要始终坚持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切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第一,鼓励和推动各级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关注镇区学校大班额化解问题,优化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第二,回归教育常识,推动校长(园长)和教师育人理念的提升和完善。第三,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第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二)改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增强公平感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判断。调查发现,在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三个方面,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公平感知指数相对较低。此外,满意度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
进一步提升教育满意度,需要重点改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公平感。第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实现“双普”目标。调查发现,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措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提升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比例,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第二,重点关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提高学生对教育体验的满意度。改进学生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第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应以统一生均经费标准为基础,灵活运用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区域内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的内涵建设。第四,推动各地建立省域内和市域内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建立区域内学校发展帮扶机制,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等传播到镇区和乡村学校,形成发展共同体。第五,着重搞好“内装修”,缩小区域差距。加强教育基础落后地区教育内涵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三)提升教师保障水平,增加获得感
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对教育工作的付出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教育满意度水平的高低。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教育工作比较满意,但是却明显低于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此外,调查还发现教师对政府保障的满意度偏低。具体表现为教师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尊重,与本地公务员比其待遇比较低。
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教师保障水平。第一,稳步合理提高教师待遇,重点关注幼儿园教师待遇问题。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的教师满意度越高。提高教师的待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第二,着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通过实行同工同酬,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让更多教师在职业上有幸福感、在岗位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第三,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历水平、不同年龄段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个性化设计教师培训,从工作、生活、心理等多个方面持续引导,激发教师职业热情。第四,合理划分工作职责,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安全责任大、工作时间紧、任务繁杂,非教学工作压力偏大。因此,各地政府和学校应合理划分工作职责,适当减少事务性检查、评比等,减轻一线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和压力。第五,突破事业编制“瓶颈”,缓解教师短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紧张,这与教师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密切相关。各地政府应对事业编制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先保障教师编制。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工作环境
调查发现,校长(园长)对政府教育工作比较满意,但是满意度明显低于学生和家长。从不同的维度来看,校长(园长)对政府保障、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提升校长的满意度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校长(园长)的工作环境。第一,各地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明确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和相互关系,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支持和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第二,各地政府应切实担负起全局统筹的作用,协调相关部门,为学校和学生发展创造安全舒适的外部教育环境。第三,各地政府和学校应积极作为,打通和完善社会参与教育的渠道,扩大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
(五)推进开放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社会公众是教育满意度的风向标,构成教育满意度的重要环境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全国教育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都比较满意。但是,社会公众对教育机会的满意度低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对各级教育机会的综合感知和学前教育机会的满意度较低。
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需要切实落实开放办学,激活协同育人。第一,发扬已有教育相关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信息传播新载体、新方式、新角度,增强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二,坚持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管理透明度。第三,切实落实开放办学,让社会公众具有更强获得感。鼓励学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手段将学校发展的动态和亮点及时向社会传递。第四,构建热点问题应对机制,提升应急能力。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教育热点问题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服务使用者的满意度评价。教育部门应提早预判,防患于未然;制定完备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客观、公正、理性地报道和宣传热点问题,传播正能量。
(本调查源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田慧生、曾天山;核心成员:刘芳、陈如平、任春荣等;执笔人:余蓉蓉。感谢全国教育调研联盟的合作和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