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教育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教育培训机构与择校需求相连,实施超越课程标准的“提前教育”,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不公。一些培训机构相继成为上市公司,为资本所驱动,一些出格的逐利行为不仅违反教育规律,也有违公序良俗。日前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揭开了新一轮减负的大幕。
教育培训机构已成为教育生态的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也需要内涵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和不作恶的道德底线,并向社会公开承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育培训机构既要做到合法合规,规范发展;而且应当审时度势,回应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需求,建立转型发展的新思路,为教育提供正能量。在这方面,其实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善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学,与学校合作解决个性化教育问题,开展面向学生的公益性补习,开展“三点半”之后的教育服务,等等。在这方面,北京市已经做出有益探索。从2014年起,北京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13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购买服务102项,总值9700万元,涉及10个区的101所中小学的学科教学改革,覆盖学生4万余人。促进教育培训机构与社会、学校融合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元互补的、健康的义务教育生态。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需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必须看到,炽烈的课外补习热、奥数热、各种杯赛等,主要围绕的是小升初、幼升小的择校需求。因此,课外教育培训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意即它是伴随学校教育而产生的。这提示我们,规范整顿培训机构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有治本之策。
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和验收,目前多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状况已经整体改善。但一个学区内只要有一所薄弱校,有些家长就会择校。因此,需要像精准扶贫那样,确定责任人,限时、定点地尽快消除大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薄弱校。另外,在各地成为择校热点的所谓“名牌学校”,它们往往是地方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打造”出来的。一些地方至今仍在花费巨资建高标准的“未来学校”,解决了原有的学校差距,又在制造新的学校差距。总体而言,目前的学校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水平上。这需要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不是打造少数“超级中学”、名牌学校,而是通过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来缩小学校差距。同时,需要坚决落实关于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比例达到50%的要求,这是缓解小升初竞争釜底抽薪式的有效措施。
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行为还有许多方面。例如,要高度重视和治理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要继续减少学生作业和考试,严格限制超量作业,禁止排名和公布成绩,等等。这些要求已提了多年,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抓实抓好。
同时,还需要积极回应家长需求,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提供下午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服务,灵活安排接送学生的时间。这能够有效地降低家长参与培训机构的需求。因此,需要给学校一定自主权,用多种方式满足家长实际需求;同时要解放思想,打破在经费使用上的清规戒律,激励学校把好事做好。
此外,还需要规范民办学校的行为。在上海、杭州、成都、广州等城市,择校已经变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生源竞争。由于民办学校拥有招生优先权,使得部分公办学校逐渐呈颓势,趋于平庸化。这违背了发展民办教育是为了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初衷。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处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关系,保障基础教育的公益性。
总之,就是改善基础教育生态。面向未来,需要通过教育创新,构建一种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全新教育生态。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教育供给;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
(作者杨东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