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自2014年底启动实施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距离实现“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建设目标还有近3年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综合改革: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
“建设‘双一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办学质量,让学校的办学水平再提升一个层次。有了这样的定位,在‘双一流’建设中就必须持续推进综合改革。从这个角度说,‘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任务重、压力大,但我们更应该把这种压力看作一种动力,把‘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看作学校显著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战略机遇。”邱勇说。
2016年3月,清华大学38个院系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部如期启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探索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导向,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学科团队建设模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
邱勇曾这样评价人事制度改革:“清华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率先迈出学校综合改革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一流的师资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的要素,清华只有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才有可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
邱勇认为,无论是综合改革还是“双一流”建设,对清华大学来说,绝不仅仅是几个学科水平的提升,而是整个学校、整个办学体系的全面提升。
“‘双一流’建设不仅仅体现为一些显性的成绩,还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包括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先进的大学文化。”邱勇说。
邱勇把这两种建设解读为系统性地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提升,就从全员参与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始突破;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推开,就率先实行大类招生,推动培养方案重构,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
“综合改革的很多重要举措最终也会体现在制度体系和文化建设上。”邱勇举例说,比如提高行政效率、梳理机构职能,目的是提高服务师生、服务学术研究的能力,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文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职工队伍,将支撑大学的运行效率、教授的学术产出和科研效率。
“清华会在未来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宗旨,更加强调人文教育,带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信,着眼于能肩负使命的时代新人的培养来进行改革创新。”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