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举行了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证书颁发仪式,包括李学勤、陈来在内的18位教授获此殊荣,不少媒体将此看作相当于“文科院士”的荣誉。

  日前,清华大学举行了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证书颁发仪式,包括李学勤、陈来在内的18位教授获此殊荣,不少媒体将此看作相当于“文科院士”的荣誉。目前,如两院院士的国家级文科院士制度尚未成型,各大院校推出自己的“文科院士”,不失为一种探索。

  “文科院士”又一次被拉回舆论视野。在清华大学之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也逐步推出文科资深教授荣誉。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提出,尽快设立“文科院士”。马敏认为,当前中国文科院士制度的缺失是对文科学者的一种制度性歧视,折射出“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未泯。

  从社会意义层面看,文科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面貌稍有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由于门槛较高,其学术价值多在本领域内认定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因为与社会深度勾连,他们的著作、言论相当大一部分在社会上广为解读,他们的价值厘定更像是校方认定、同行评议、舆论清议等多重坐标轴之下的综合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清华的“文科院士”出台后,舆论对当选“院士”的成果、言行颇多回顾、讨论,对已当选或未当选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期待。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规律判断更多的是一种事实性的探索,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含有价值观启蒙的意味。文科,究竟该承载何种价值,向何种方向启蒙,也恰恰是近代百年中国学界反复思索的问题,这也与文科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命运起伏相互勾连。清华大学的文科,就是一幅微观的呈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华文科堪称一面旗帜,当时就有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名声显赫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除梁启超、王国维去世较早外,陈寅恪与赵元任均入选了后来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清华的文科并入其他学校;今天,清华大学开始授予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文科,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其价值认定、方向选择屡次变迁。直至当下,文科院士要不要评、标准如何、程序设计等等问题,不仅在学界,在广义的舆论场也是个极为受关注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文科价值重塑”这一问题的延续。

  因此,人们对“文科院士”的期待,不只是学术成果著作等,更是社会价值的引领,人格操守的风标。它最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共识合流的呈现,校方、学界、舆论等能达致合意。我们期待这种合流能成为常态,合流的前提也格外重要,那必然是社会对人文价值的认定明晰透彻,人文学者该有怎样的学术表现与人格范式,已经形成具有稳定性的期待。

  清华大学首聘文科资深教授后,相信有不少学校都会跟进。这种褒奖,是对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带有总结性质的认定,但同时也不妨视作社会意义的另一重起点。愿他们承载起人文价值的社会期待,其认定人选经得起历史检验,并能够引领社会成员涵养出学如不及、风骨凛然的精神气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