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00多万未脱贫,每年要脱贫近1100万贫困人口。

1516389418995_1jpg/></p><p>  <span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民族中学学生在教室里做习题。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逐步在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普米、阿昌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新华社发</span></p><p>  <strong> </strong>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00多万未脱贫,每年要脱贫近1100万贫困人口。而目前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较差,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不少居民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要从根本上实现精确扶贫,必须内生性地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起来。</p><p>  <strong>1.高中阶段教育攻坚,重点、难点在中西部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strong></p><p>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指出,攻坚重点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指出,这个90%不是全国的平均数,是各个省区市都要达到,无一例外。为此,教育部在2017年4月的全国高中攻坚的会议上,专门与十个现在普及水平相对偏低的省份签订了攻坚备忘录。而据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2015年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829个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为74.37%(同年全国平均水平是87%,2016年达到87.5%),比全国平均低12.63个百分点。可见,这些地区在高中普及上短板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因此,亟须加快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与免费步伐。这对增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智力上的脱贫才是一劳永逸的脱贫。如此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p><p>  <strong>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教育扶贫的最佳途径</strong></p><p>  贫困从根本上说是摆脱贫困能力的缺乏,要真正彻底使人摆脱贫困,除了经济援助、移民安置等手段之外,通过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技能的提升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精准扶贫的价值。</p><p>  现有的研究表明,投资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对提高农村及贫困地区扶贫效率的贡献值是逐渐增大的,这有利于减少绝对贫困和长期贫困,特别是增加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对增进农村及贫困地区扶贫效率的贡献值突出。我国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广西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减少2.65%,即农村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对缩小城乡差距有显著影响。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力量源泉,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不仅能够提升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还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的社会资本,增收效益明显,这种增强能力供给的“造血机制”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p><p>  因此,对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高中教育的普及与免费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是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能够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体现价值,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孩子茁壮成长、改变命运打通了扎实通道,进而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p><p>  <strong>3.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如何体现精准有效扶贫</strong></p><p>  首先,加快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与免费进程,力争使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在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全部达90%以上,实现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并对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全部免费并提供各种生活补助,减少家长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念头,为尽可能多的贫困家庭提供智力帮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p><p>  其次,通过教育扶贫中的学费减免与生活资助精准定位,发挥系统优势,强化责任落实。根据其贫困程度及其他个人特质提供精确资助,且教育扶贫途径应注意多元、高效。同时,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精准资助。各地各学校要全面、准确掌握扶贫部门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并把这些高中生、中职中专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一个不能少”,并要避免“平均资助”,对特困生要给予重点资助。另外,应注意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率及待遇,如通过“订单式培养”、升学专业选择辅导、劳务输出对接等,除保证就业外,还应努力提升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收益率,以此保持并提升贫困人口对供孩子读书的信心,减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通过普及高中教育,实现贫困家庭子女的社会正向流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p><p>  再次,在贫困地区推广高中普及与免费的重点,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对某些极端贫困地区,可以考虑从初中开始职业教育分流,做好初中职业课程与中职学校的对口衔接。对特别困难地区及特困家庭学生,则可以考虑在初中阶段就允许部分特困学生学习职业课程,让其尽早掌握适当的职业技能,以帮助那些年龄较大的(即将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而又对高中教育需求不强的贫困学生提高社会就业的基本能力。为此,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农业知识普及、农技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未来新型农民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p><p>  最后,可以考虑将中等职业教育普及和免费的对象,扩大到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据对苏北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的相关研究,苏北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及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平均回报率约27%(年平均回报率9%)。因此,对农民的职业培训能较快地加强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提升其脱贫致富的智力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可在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对那些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培训;对家庭贫困程度较深、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则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则应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重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型升级,积极提供丰富多元并且可以选择的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服务模式。</p><p>  (作者:沈有禄,系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