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了新的描绘,并将由此引发普通高中定位转变,启动普通高中新的征程。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了新的描绘,并将由此引发普通高中定位转变,启动普通高中新的征程。

  教育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过去15年,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高中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此次新方案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的问题与未来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定位与策略措施,可以预见,随着新方案与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将会引发普通高中新一轮的改革热潮。

  随着新课程方案与课标的颁布,完成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完整制度设计,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与操作框架。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使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普通高中课程选择性,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018年颁布的新课程方案与课标则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确定原则、实施评价、条件保障等具体方面进行了明确。可以看出,考试招生意见为普通高中进行了出口设计,普及计划完成了高中的教育体量规划与发展要求,而新课程方案与课标则将高中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一一明晰,至此完成了制度闭环,形成了相互衔接、彼此过渡的文件群。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了新的描绘,并将由此引发普通高中定位转变,启动普通高中新的征程。2003年版的课程方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刚颁布的课程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普通高中新的定位,即“一个中心,三个适应,一个奠定”。所谓“一个中心”,指的是普通高中的中心任务,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相比2003年所提出的“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而言,更加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认可,同时也呼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宽口径、广领域、多选择、开放性、多元化等时代新特征。“三个适应”,一是适应社会生活,意即普通高中的未来发展要突破象牙塔教育,要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学校围墙,开放学校与社会的接口,在学校的符号世界与社会的真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二是适应高等教育。适应高等教育不是强化应试教育,再进一步强化高中生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能力,而是要弥合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与合格的大学新生这一对多年矛盾。所以说,这一要求的提出切中了高中教育多年来的顽疾。多年来,高中教育一直将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作为责任边界,而作为与高中衔接的高等教育则需要的是合格的大学新生,两者之间常常颇有出入,以至于高等教育不满意所招的学生,而学生又常常不喜欢甚至是抱怨被录取的专业。适应高等教育的提出,笔者认为将会伴随着在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体现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将会以适合的形式进入高中阶段,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高中教育作为大学预科的角色将会进一步凸显。三是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此举可以看出未来将会把三年的高中教育放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去布局和思考,高中教育要引导学生基于一生的长度去思考当前的学习与生活,基于未来可能的职业角色去分析当前的基础与不足,既要学会自我认知,又要学会了解环境,还要储备职业素养。

  “一个奠定”指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这一自2003年延续至今的定位再次重申了普通高中对学生一生的延伸价值,此次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每个学生的人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之路也是不同的,普通高中必须从提升“过独木桥能力”转向形成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学业、人格、价值观的完整发展。

  随着新方案、标准的颁布,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大幕再次拉开,普通高中教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作者王凯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