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新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新使命,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外教育,亦责任在肩。

  今天的校外教育已不再是校内教育的“补充”,而是成为中国教育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日前公布了《2017中国教育业态蓝皮书》,其中两个数据凸显了何为“重要组成”——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达47.2%;全国校外教育行业总规模约4585亿元,与校内学费收入相当。

  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强调,既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也指出了教育事业现状与新时代要求的不适应、不协调。具体到校外教育,在新时代面临哪些新要求?又将寻求怎样的新发展?

  新时代对校外教育的新要求,首先表现在明晰德育为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外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有良好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恰恰是当前校外教育的短板所在,主要表现为重知轻德、重技轻德。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对德育不够重视,内容停留于概念灌输、知识教化,方式则是简单枯燥,很难打动今天的学生。有鉴于此,补齐德育短板,探索更有效、更契合当代少年儿童需要的德育方式,是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发展之基。

  其次,新时代对校外教育的新要求表现在要突出中国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校外教育在实践中要突出中国要素、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中国心”的时代新人。

  再其次,新时代对校外教育的新要求,表现在要强化社会服务。校外教育机构和从业者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儿童有需求,我们有服务;儿童无需求,我们有引导”。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平台化”可谓开辟校外教育新局面的佳途。

  校外教育应构建资源平台。面对儿童多样化的需求,校外教育服务需要分门别类、开出不同“菜单”,给家长和儿童自由的选择空间。而提供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源,靠一个机构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搭建校外教育资源平台,将分布在少年宫、培训机构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建设资源“大超市”,分门别类地编排,供家长和儿童选择;形成开放的项目平台,集纳各方智慧,开发多种育人项目。由此,在儿童与资源之间搭建桥梁,实现有效对接,化解资源与儿童相互“找不到”的问题。

  当资源平台搭建起来,以专业能力提升校外教育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可以从资源库中按需取材,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设计和组织各种提升儿童核心素养、激发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社会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校外教育应构建融合平台。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相对而言,学校教育是强制教育,家庭教育是自然教育,校外教育则是选择教育。校外教育包容性强、弹性大,机构和业者应该主动作为,建立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衔接渠道,互通有无、互惠共用,实现融合发展。搭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融合的平台,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探索,以找到关键性的连接要素,实现共建共享。

  校外教育应构建交流平台。对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方式而言,交流本就是重要方法和途径。区域内、区域间、国内外的交流,儿童、教师、校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家长、家庭之间的交流,都是教育的推动力量。在互联网时代,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举办论坛、年会,建设客户端、公众号等交流平台,为儿童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交流机会。而广泛的交流、探讨和智慧碰撞,将让校外教育在理论框架、实践路径等方面日趋完善、成熟。

  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精神、深厚的情怀、高度的责任感,推进校外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当脚踏实地,只争朝夕。

  (作者:丛中笑,系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